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颜炳罡:传承颜氏家风,推行“乡村儒学”


    编者按: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回”即指颜回,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德行著称,有“七十二贤之首”、“三千弟子之冠”的美誉。在孔庙祭祀系统中,是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物,史称“复圣”;在几千年中国文化系统中,“孔颜乐处”是中国仁人志士的人生追求。家风如国风。如果说孔子的“仁”与“礼”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刺青,那颜氏崇德好学、刚健进取、坚毅不屈、宁折不弯的品性则成为颜氏家族薪火相传2500多年不变的家风。
    在山东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颜子第七十九代孙颜炳罡看来,家风是代与代之间的传承,祖先与家族的血脉流淌早已成为烙印——颜氏家风汲取于儒家文化,重视德行,崇尚文化、宁折不弯。
    
    家风源远:从颜回到《颜氏家训》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而颜家还与孔家有很深的血脉渊源,孔子母亲姓颜,与颜回有亲戚关系。且孔子座下有8位颜姓弟子。从颜子开始,颜氏子孙人才辈出,其中不乏或尽忠尽孝、或刚烈勇猛、或饱读诗书者,他们的行为和成就,铸就了颜氏一族的家风。
    从东晋颜含不肯降礼于王导,到南齐颜见远以死抗拒梁代齐立;从颜子第65代孙、明末河间知府颜胤绍抗击清军举火自焚,追溯到唐朝颜真卿与颜杲卿为维护祖国统一而壮烈殉国,颜氏子孙一代又一代演绎了“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悲壮画面,传承《颜氏家训》“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家风。
    颜炳罡教授深情回忆着自己的祖辈和父辈行事作风,这种家风融入复圣公子孙的血液里,代代相传相守……
    “我爷爷是位个性非常突出的人,‘恶声至,必反之’,但他心地善良,人缘极好。”1960年,颜炳罡出生于鲁东南临沂的一个小村庄。从小聪慧,又是家中长孙,颜炳罡是被爷爷捧在手心长大的,爷爷的言行也深深影响了他。
    颜炳罡回忆:“爷爷年轻时在一个小煤窑里当个小工头,有一天看到一个盲人在地上疼得直打滚。我爷爷就把他背回家,找医生给他看了病,并且让他跟着自己到煤窑里推磨车。推磨车不需要技术,只要有力气就能干,给这位盲人找到了吃饭的地方。爷爷有不少朋友,但这位盲人是爷爷一辈子最好的朋友。”
    到了颜炳罡父亲这一辈,“冻死迎风战,饿死不乞食”是父亲的人生观。父亲是个普通的农民,对家族历史知之甚少,但从来没有放低过对儿女的要求。“爷爷一生好饮、善饮,但酒喝大了,就会搞得一家人不安生。父亲以此为戒,一生不烟不酒,并且一再告诫我们兄弟不要喝酒。”
    颜炳罡教授说,我们家中最让称道的一点,就是长幼有序,这个家规对于家中每一个人来说好像生来就是如此。比如吃饭的时候,只要父亲还在干活,或者尚未回家,我们即便饿了,也只有父亲落座后才开始吃饭。
    颜氏家风,的确有与众不同之处,其强调为人父母是子女的榜样,为人兄长是弟弟的榜样,为人丈夫是妻子的榜样。
    复圣公颜子三十五世孙、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在传世代表作《颜氏家训》中告诫子孙:“夫风化者,自上施于下者也,自先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这与我们平常理解的“三纲”不同,父权是作榜样之权,夫权、兄权也是榜样之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则家庭和顺,这是颜氏家族一直坚持用来训诫子孙的准则。
    兄友弟恭:好家风塑造好家庭
    《颜氏家训》有:“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颜氏族人重视读书,颜炳罡能从上世纪70年代农村的艰苦环境中考上山东大学,成长为一名学者,受益于家族对知识的推崇。
    “小时候要到十几里地外的学校读书,早上6点半以前就得赶到学校跑早操。”颜炳罡回忆,“家里很穷,没有钟表,我娘就看星星辨认时间叫我起床,给我叠好当干粮的煎饼。我娘常常一晚上要起身好几次,怕喊我晚了耽误上学,也怕喊早了,冬天天亮得晚,早出门不安全。”
    讲到这里,颜炳罡颇为动情,“我之所以能从农村出来,成为一个读书人,深受爷爷、父母的影响。他们善良、刚直,认为读书才有出息。他们从小教育我别人的东西、公家的东西,丢在地上,看都不要看,更不能动。我想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
    而作为家里的大哥,颜炳罡在享有作为兄长权利的同时,也担负起家庭的责任。
    颜炳罡兄妹十人,其中有个聋哑的幼弟,为人忠厚热心,但久久悬而未决的婚事却成了父母心头的一根刺。颜家上下四处为小弟弟张罗婚事。颜炳罡带头,大家齐心协力,给小弟弟盖了一套房子。许多人说,当哥哥的为弟弟盖房子,娶媳妇,并不多见,这在当地一度传为美谈。颜炳罡回忆:“女方到家里相亲,我们兄弟姐妹全回到家中。女方家一看,嗬!这家人很和睦,女儿嫁过来会得到兄长与姐姐帮助,小弟弟的亲事总算有了着落。”在颜炳罡出资张罗下,幼弟有了幸福的家庭。
    但没等他松口气,操劳了一辈子的父亲又查出了食道癌,并固执地不做手术。为劝父亲到济南住院,做手术,颜炳罡从济南到临沂跑了一趟又一趟。有一次,在从老家回济南的大巴车上,车窗外下着滂沱大雨,他在车里泪流满面。
    “父亲总算同意做手术了。我对弟弟妹妹们说,父亲的住院费,你们拿一分钱,是对大哥一分的帮助,拿一千是对大哥一千元的帮助;你们陪床一天,就是替我陪的。你们没钱或者没时间,我都不怨你们,因为我是大哥。”良好的家风不仅约束着颜炳罡,同样也影响着他的弟弟妹妹们。在兄弟姊妹的共同努力下,父亲的医疗费大家争着交,住院陪护大家争着做,父亲的病情得到了控制。“14年过去了,我父亲今年85岁了,精神还很矍铄。”
    颜炳罡心里有一杆秤,这杆秤,在内称量自己,在外称量公平。“兄弟之间不能互相攀比,对父母不能计较谁做得多,谁做得少,大家相互攀比,就会重演现代版的‘墙头记’。儒家主张‘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处理家庭问题,不能讲公平,要讲感情;处理社会问题,要讲公平,而不能徇私情。”颜炳罡说,“父母越是平凡普通,养活儿女就越是辛苦不易。”
    以身作则:让好家风流传更广更深更远
    “家风不是耳提面命,父母说给儿女听,不如做给儿女看。”颜炳罡认为,个体生命有限,但精神无限,家风是代际间的精神传承。
    家是生命诞生的地方,也是成长的第一课堂。辈辈相传相守的道德风貌即家风的源泉。
    对待自己的孩子,颜炳罡会反复告诫他们,自己是个“一无所有”的大学老师,一切都要靠他们自己。而他的孩子很自强,学业优秀,从大学本科、硕士到博士、博士后,一直靠自己努力。
    孩子小时候,有一次不经意说了一句脏话,颜炳罡一拍桌子,疾声厉色地问道:“跟谁学的?”孩子顿时泪流满面。从此之后,孩子再也没有说过脏话。
    教育孩子,颜炳罡秉承《颜氏家训》中“少年若天性,习惯若自然”及“教儿婴孩”的教诲。
    “不指望孩子成名成家,飞黄腾达,只要善良、正直,有一技之长,能在社会上立足就够了。正所谓‘年在天,位在人,修己而天下不与者,命也;守道而人不知者,性也’。”
    颜炳罡不仅传承了颜氏家风,以自身德行修养去影响身边人,更通过学识和努力去影响和改变更多的人。
    在山大,颜炳罡有个外号:“颜四书”。由于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尤其热心儒学传播事业,在山东大学义务开设“四书原典”公益讲堂16年,不设学分、公益开放,来者不问、往者不究,每周一次、从不间断,因此他被山大师生尊誉为“颜四书”。
    颜炳罡“背着干粮给孔子打工”,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从2012年开始在曲阜等地的乡间开设“儒学讲堂”,推行“乡村儒学”。
    “我小时候的乡村,是一种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的生活图景,一种互相信任、心无防范、真诚相待的文化氛围。但许多优秀的文化在‘文革’期间被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甚至父子相仇、兄弟反睦、邻里互斗。”颜炳罡说,“我只是一个读圣贤书甚至圣贤书还没读好的人,我觉得圣贤学问对己有用,对生活有用,对协调人的身心健康有用,对处理家庭中父子、兄弟、夫妇关系和邻里关系有用,对安顿我们的生命有用,应该以自己所学来回报父老乡亲,这是我从事乡村儒学的初衷。”
    身体里流淌着颜子的血脉,几十年如一日恪守着儒家的礼义,颜炳罡推行“乡村儒学”,用自己的学识和品行服务并影响着身边的人,以发挥更远、更广、更深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