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文化打开幸福之门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1:11:37 北京日报 刘余莉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精髓就在于“道德”二字。首先是“道”,然后才是“德”。 实际上人都是处在各种各样的人伦关系之中;只有把这些伦理关系处理好了,你的人生才是幸福美满的。 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过程就是把外界的污染层层剥落的过程,最后让本性的光明透出来。 充满喜悦的生活就是幸福,原则有三:不气恼、不出恶言、家庭和睦。 品德教育也是有次序的,一个孩子要想有好的品格,先从孝心开始。 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傲慢之心。比如,我们在大街上看到有一些乞丐,当他们看到一些豪华的车子经过,会不屑地说:“哼!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有几个臭钱吗?”即使身处社会底层的乞丐都会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傲慢之心,那么我们自己呢?我们这一路走来,伴随着鲜花和掌声,处处都听到别人的肯定和赞叹;我们的傲慢之心是不是也在不断地滋长而自己却毫无察觉呢?中国的“礼”就是通过各种礼节来折服一个人的傲慢之心。 “道德”:传统文化之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精髓就在于“道德”二字。道德现在是一个词,但是在古代是由两个字构成的——首先是“道”,然后才是“德”。 “道”就是指客观性以及必然性的宇宙秩序。简言之,就是自然而然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为了凸现这种特征,古人用“天道”来体现,在《论语》中,孔老夫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句话的意思是:天虽然不能用语言的方式同大家交流,但我们可以从四季的变化、万物自然生长的过程中体会、感悟到自然规律和秩序的存在。比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除此之外,古代的圣人还观察得出了这个社会要保持和谐所需的人际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人伦大道。这个就是我们古人概括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父子有亲——社会中时时刻刻存在着父与子的人伦关系:父母爱儿女,儿女爱父母,他们彼此之间有一种自然的亲情,而这种亲情并不是圣人给我们规定下来的。只有做到“父慈子孝”,即父母慈爱教导儿女而儿女孝敬父母,父母儿女之间的关系才是井然有序的。 君臣有义——它所表达的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时时存在,由于领导处于上级的地位,于是要求他对下属要关爱、要仁慈,而不是呼来唤去。当然,被领导者也要对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尽心尽力地加以完成。只有做到“君仁臣忠”,即领导者仁慈而下属忠诚,做到竭尽全力将领导交给自己的工作完成好,尽到了忠心,这样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才是和谐一体的关系。 夫妇有别——这个“别”字不是指身份和地位的差别,而是职责上有分工。在一个家庭中,有两种重要的职责:一是创造经济收入、养家糊口,使家人衣食无忧;这种重要的职责在中国古代是由丈夫来承担的;此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职责就是教育儿女。中国人有古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叫无后为大呢?有的人认为就是没有儿子。所以就非得生个儿子,认为这样就做到“有后”,就可以对祖宗有个交代了。其实这只是粗浅的理解。“无后为大”真正的含义是说:虽然你生了很多的儿女,但是他们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成为纨绔子弟、败家子,不能把良好的家业和家风承传下去;这样的孩子不能做利国利民的事,反而是祸国殃民;这样的孩子与其有还不如没有,这才是真正的“无后为大”。所以,中国人把儿女教育这件事看得十分重要。“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乃天下太平之源。”是说一个孩子在家里接受了母亲的良好教育,才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样走上社会后才能跟朋友和谐交往。正是这种职责分工的不同,才要求做丈夫的要有恩义、道义、情义;做妻子的要有良好的德行。只有做到“夫义妇德”,夫妻之间关系才是和谐稳定的。 长幼有序——告诉我们兄弟姐妹的出生有自然的顺序,应当给予尊重,是不能够颠倒的。由这个自然的顺序出发,要求兄长对于弟弟妹妹要友爱并给予引导,自己也要做个良好的榜样和表率。所以兄长的责任非常的重大。而弟弟妹妹对于兄长的教导要恭敬、听从。“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是说兄弟姐妹长大成家之后各自也有了儿女,而他们也成了兄弟姐妹;若上一辈能把关系处理好,那么下一辈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朋友有信——讲的是在社会上与人相互交往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一定要做到诚实守信。所以,孔老夫子曾经把“信”比作车辆的关键部位,用我们的现代话来说,就像车子的发动机一样。如果一个人说话不算数、做事不讲诚信,那么他在社会上就寸步难行。 实际上人都是处在各种各样的人伦关系之中;只有把这些伦理关系处理好了,你的人生才是幸福美满的。 以史为鉴,因定开慧 历史上有很多有智慧有德行的读书人,他们的家业不仅仅承传了三代,而且是传到了百代甚至千代。他们恰恰是能够洞察“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比如说我们熟知的范仲淹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范仲淹在年轻的时候,家境非常的贫寒,他到一座寺院里读书,每天只能煮一锅稀饭,冬天很冷,稀饭就冻成了冰。他就把冻成冰的稀饭划成四个格子,每顿只能吃两格子的稀饭,就过着这样艰苦的生活。中国古人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范仲淹就是凭借这样刻苦的精神不断地奋发努力,最后考取了功名、做到了宰相。但是范仲淹并没有因为身份的提高就改变了穷苦的生活方式。虽然有了钱,但他还想到有很多贫穷的人吃不饱饭、上不起学,于是他就拿出自己的俸禄供养了他们。据记载,他的一生用自己的俸禄一共供养了三百多家的人口。由此可想而知,他和家人是过着怎样清寒的生活。到他临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有人说,范仲淹太傻了,太不会为子孙后代着想了。实际上,恰恰相反,这才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最好办法。他的几个儿子个个都道德崇高,能够守住父亲的遗志去舍财救济众人,都做了宰相、公卿或侍郎。到清朝的时候,范家出了七十多位做到部长以上的官员,不仅于此,范家的后人将高尚的品质一直传承到今天,千年不衰;并且一直保存着祖先兴办义学的良好家风。 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学习考察历史之后写了《咏史》。其中一句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他得到的普遍规律。一个国家、家族是怎样成功的呢?因为勤俭持家;后来又为什么败落了呢?因为从此过上了过分奢华、浪费的生活。看看清朝人物曾国藩,他对自己以及家人的修身看得很重,对他们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他曾是四省总督,是满清政府中地位最高、权威最重的汉人之一;但他在位的二十多年里,除了原有的乡间老屋,他从未为自己买过一亩田地、建过一所房屋。曾国藩曾亲手创立了两淮盐票;这种盐票的面值很便宜,只有二百两银子,但是利息却相当的高——每一年的利息是三四千两银子。后来盐票就从二百两涨到了二万两,所以当时家里只要有一两张这样的盐票就被称为富裕家庭了。正因为如此,曾国藩特别谕令曾氏一族“不准承领”。凭着他当时的权力和地位,要取巧营私,领一两百张都是极其容易的事;而且从表面上看,是照章领票,并不违法。曾国藩在《家书》中曾这样写道:要看一家的子弟有没有发展前途、有没有发展的可能,看三件事情就好了。第一件事情,看他几点钟起床。第二件事情,看他是不是自己的事自己做。现代人看起来这两件事好像是微不足道、小事一桩,但是现在有一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正是从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可以看出这家的子弟是克勤克俭、励精图治还是骄奢淫逸、铺张浪费?第三件事,看他是不是读圣贤书。中国古人说“因定开慧”,一个人的智慧就是从他的定力中得来的。经典诵读就是让孩子把经典从眼睛里看进去,从口中读出来,再从耳朵里听进去,又回到心里——让他全神贯注在这些经典中;久而久之,可达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境界。有了这样的定力,他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可以保持冷静,肯定就能做出大事来。 厚德载物,以德治贪 为什么有人能成为孔子,成为孟子,成为尧舜禹汤这样的圣人?而有很多人却成为平常的人,甚至会堕落呢?因为我们没有重视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而且受到了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久而久之就把本性的善良给迷失了。就像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晶球,本来是光芒四射的,但是我们不小心把它掉进了污泥里,沾满了泥巴;然后不小心又把它掉进了油漆里,沾满了油漆。结果,光芒被遮蔽住了。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过程就是把外界的污染层层剥落的过程。最后让本性的光明透出来。孟子在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上,特别强调了“耻”这个字。他说:“耻之于人大矣。”一个繁体的“耻”字写作一个“耳”旁,一个“心”字。这个“恥”就是说每当听到别人说我们的过失的时候就会心生惭愧,表现在外面就是面红耳赤。 所谓“厚德载物”,是说你只有很厚道,有这个德行,才能承载外物。这个“外物”就是指你的财富、名声、权势、地位,都是一个人内在德行的外在显现。所以,一个能够取得别人取不得的成绩的人,一定有别人不具备的德行。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当代人的弱点,那就是“贪”。或贪财,或贪色,或贪名……在《大学》上,有一句话是:“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是说如果财货是通过不正当的方式获取的,那它一定也会以不正当的方式败散出去。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宋国有一个司城官叫子罕,当时他负责一个国家的建筑工程。有很多人给他送礼,有一次一个人要送一块美玉给他,但子罕不接受。当时送礼的人还以为,子罕是怕这个美玉是假的,才不愿意接受,于是他就说:“这块美玉是农民在耕地时发现的,经过专家鉴定,确认是一块美玉才敢于呈献给您的,你就接受了吧。”子罕答曰:“你以美玉为宝,而我以廉洁不贪为宝,若我接受了你的美玉,那我们就各失其宝了。” 在东汉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太守叫杨震。赴任途中经过昌邑县,而这个昌邑县令王密恰巧是他举荐起来做秀才的。王密知道自己的恩人路过此地,就趁着夜色给他送了十斤黄金,杨震也拒不接受。王密劝他说:“这件事没有人知道,您就坦然接受了吧。”但杨震说:“这件事有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后来杨震的子孙,还有他的曾孙都做到了三公的地位,非常的显达。他的子孙还把家里的一个房屋取名为“四知堂”,以纪念祖先的德行。所以,一个人有德行,也就给他的后代子孙作出了一个廉洁有守的榜样。 充满喜悦的生活就是幸福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简单地说,就是充满喜悦的生活。如果要达到这样的幸福,有三个原则足矣。 第一个原则,一天之中不气恼。幸福是充满喜悦的生活,一旦气恼了,喜悦就不存在了。为了获得幸福,首先要去除获得幸福的障碍,那就是气恼。中国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号,比如“怒”字,上面是个“奴”,下面是个“心”。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发怒的时候,实际上就把自己的心变成奴隶了。一个人盛怒三分钟,却要用三天的时间才能使全身的细胞都恢复正常。所以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上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 其实,“怒”和“恕”就差那么一点点,只要把“怒”的“又”字上的楞楞角角变得圆滑一点,就变成了“恕”。“恕”上面是一个“如”,下面是一个“心”,告诉我们什么叫“恕”呢?就是如其心。如谁的心呢?就是如对方的心,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自己犯错误的时候都希望别人能体谅我们,能够给我们一个改过的机会。那别人犯过失的时候,我们也要能够体谅他,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若能转怒为恕,怒气也就烟消云散了。 第二个原则,一天之中不出恶言。“恶言”的范围很广,不仅仅包括粗鲁骂人的话,也包括挑剔抱怨、欺骗他人、不守信用、乃至于挑拨离间、勾引诱惑、讽刺指责的话。日本著名的科学家江本胜博士曾经做了一个水结晶实验,叫《水知道答案》。他把水放在冰箱里结晶,然后在上面贴上不同的词,比如爱、感谢、混蛋、丑死了、我恨你……过一段时间后把它拿出来,放在高倍的显微镜下去观察,通过几百万次的实验他发现,看过爱与感谢的水形成的结晶是最美的,充满了喜悦,并且像盛开的鲜花一样。即使是水这样的东西,对人的言语都不是毫无反应的,更何况是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呢?人体有70%都是由水构成的,你如果经常抱怨他,挑剔他,骂他,说这些不好的话,对方肯定不舒服;批评造成隔阂,鼓励能激发潜能。 第三个原则,一天之中家庭和睦。要使家庭和睦,首先要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大家要记住一句箴言——“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其实人都很健忘,两个人在还没有结婚之前,还在约会的时候,总是看对方的优点,处处都想着对方的需要。可是,结婚以后,这个心态就完全变了,从我能为对方做什么,变成了对方能为我做什么。结果,夫妻关系就从天堂变成了地狱。 现在的家庭有四种,第一种叫天堂家庭,第二种叫和乐家庭,第三种叫苦恼家庭,第四种叫地狱家庭。如何把地狱家庭变成天堂家庭?这里有个小故事,有一个人偶遇到了一个小天使,这个小天使对他说:“我可以带你去看一看天堂和地狱,你想先去哪里呢?”他说:“我就先去地狱看一看吧。”在地狱,他看到里面摆了两排桌子,桌上放了很丰盛的饭菜,但筷子都是两尺长,“开始”一声令下之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夹起菜往嘴里送。可是菜还没送到嘴里,就碰得满地都是,一片狼藉。这个人看了之后连忙说:“算了算了,我还是去看看天堂吧。”然后他就跟着小天使来到了天堂,发现桌子还是那样的桌子,饭菜也和地狱的饭菜差不多,筷子还是两尺之长,“开始”喊过之后,天堂里的人就都夹起菜来往对方嘴里送,有一个人人缘很好,一说“开始”,两三个人都夹起菜往他嘴里送。结果他笑容满面地说:“慢点慢点,等一下。”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想从地狱家庭变成天堂家庭,那就应该时时想着对方的需要。其实,幸福就在一念之间。而这“一念”就是指我们是看对方的优点,还是看对方的缺点。 同样,品德教育也是有次序的,一个孩子要想有好的品格,先从哪儿开始呢?孝心。百善孝为先,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在一个书法班里,老师发现有一个小女孩的书法写得最好,并不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但是她的父亲每次都亲自送她来学习。有一次,虽然他的工作很忙也很累,但还是送她来学习,等待的时候躺在沙发上就睡着了,她的老师看到这个情形,就对这个小女孩说:“看看你的父亲,他工作很辛苦,但每一次都陪你来学书法,多么不容易啊!”听到这样的话,小女孩想到父亲平时对自己点点滴滴的付出和关爱,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所以她学书法,从来不需要老师来督促,练得极其认真,因为她不想辜负父亲对自己的一片付出和爱心。 新华日报 (本报记者 葛灵丹 秦继东 根据刘余莉在南京图书馆的演讲编辑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坛主小传 刘余莉,女,汉族,1973年1月生,内蒙古赤峰人。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当代价值,尤其是先秦儒家伦理与当代西方美德伦理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代表作为《儒家伦理学:规则与美德的统一》。参著著作《道德建设论》曾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 下一篇:儒家伦理的普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