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出自《论语》第一章。这一章的前两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家都很熟悉。这一句,可能不太熟悉。这一句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恼怒,不也就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不被别人所了解,或被人误解,甚至遭受不公正的对待,是每一个人都难免会遇到的,人们常会因此而恼怒、不快,怨天尤人。这里孔子则要求能“人不知而不愠”。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孔子这样讲,也是讲他自己的体会。孔子一生就是不为人所知。他周游列国,常遭冷遇,不为当权者所知所用;他的行为,也常被人讥笑,不为普通百姓所了解。孔子的有的弟子想不通,问:“为什么人们不了解夫子呢?”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只求努力学习,以求把握天命。人们的不了解,当权者的冷遇和一些人的讥笑,都丝毫没有影响他弘道行仁的决心和努力。
    人不知而不愠,反映了孔子基本的人生态度:“求诸己”,一切从自己做起。他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意思是不怕没有职位,怕的是自己没有能够任职的才能;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问题是要使自己有可以为别人知道的才能本领。他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季氏》)“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反复说明,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无能。真正可怕的不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自己的无能。
    孔子又说:“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他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把握天命,就可以得到天的了解和承认;只要自己所做的一切是符合天命要求的,就谁也否定不了;一切讥笑、中伤和打击都奈何不了他。有了这样的信念,他就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走自己的路,哪里还会为不为人知而恼怒?孔子把信心建立在天命上,反映出时代的局限。我们今天可以这样说:只要我们努力学习,把握真理;只要我们所做符合社会的、时代的要求,即使一时不被了解,但终究会得到认识和承认;所谓“公道自在人心”,一时的、一部分人的误解和反对,终究不能改变事实本来面目。实际上,孔子的情形正是如此。他生前不为人所知,死后终于得到历史的肯定。他的思想对我们民族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所以,“人不知而不愠”有着丰富的、深刻的内涵。它建立在“求诸己”的人生态度的基础上,又反映出对于真理的坚定信念。能有这两点,岂不就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当然,现代社会下人际关系远比古代复杂,问题还有另一面。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推销”自己,争取人们的了解;在受到不正当待遇时要抗争、申诉,维护自己的权益。而要求“人不知而不愠”与这些并不矛盾。在争取人们的了解,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同时,立足于“求诸己”,树立对真理的坚定信念,从而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仍然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的要求。
    2004年11月1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