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敏:再论子路的帽子及冯梦龙的“观点”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3:11:48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再论子路的帽子及冯梦龙的“观点” ——答任国征先生 作者:张立敏 中国艺术研究院 近年来文本阅读中出现的种种不正常现象,如谩骂、殴打、起诉,笔者认为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基于文本引发的问题应该在文本生成、发生作用的场域内解决的理念,撰写了《子路的帽子及其他——关于读者反映跃出常规的思索》(《中华读书报》2011年4月27日),涉及子路临终前端正帽子的细节。任国征《冯梦龙如何看待“子路结缨”——兼与张立敏商榷》(《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0月15日,以下简称“任文”)一文,认为笔者“叙述和发论的文本是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但其论述却出现了很多差误和疏漏”。笔者不敢苟同。 子路舍身为礼 笔者讨论子路,事出偶然。当时受约撰写一部礼仪读物,翻阅相关书籍,发现子路在传统礼仪文化读物中有如此高的知名度,更诧异于相关叙述中的差异,诸如“动机上救孔悝与杀孔悝、政治倾向上孔悝的主动与被迫、孔悝母亲的主动与被迫、子路入门的横冲直闯与浑水摸鱼、尊蒯聩为王与反对蒯聩、蒯聩称呼的混乱、子路帽子落地与否、子路何处呼喊……”为正本清源,笔者从原始文献入手,比堪《左传》、《史记》,力争从记载的差异中,理出线索,权衡诸家叙述。当时并不知道《东周列国志》中有子路的故事,不过,对于这本“参考借鉴了《左传》和《史记》等史书,讲究忠于历史”的小说,即便知道其中的叙述,也不会用作论据。这不是知识盲区的问题,而是基于学术理念和探讨问题域的设定。所以对于拙文“叙述和发论的文本是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这样一个结论深感震惊。 子路是孔子高足,因卷入卫国内乱而亡。对比史料可知事件经过。太子(蒯聩)获罪卫灵公宠姬南子,逃亡国外。灵公死后,蒯聩的儿子辄即位(即卫出公),出于保护皇位目的禁止生父回国。蒯聩妹妹(重臣孔悝的母亲)派侍从浑良夫看望哥哥。蒯聩许以重诺,终于在妹妹协助下返回卫国,胁迫孔悝结盟,逼迫卫出公下台。孔悝家臣子路获知消息,返回卫国都城。交战中,子路帽子上的缨子被划裂,他从容系上缨子、端正帽子,结果被剁成肉酱。这个壮烈的悲剧,凸显了华夏民族对于礼仪文化的重视,在危难关头,舍身为礼。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国学泰斗饶宗颐:“正心”的力量
- 下一篇:沈善增:崇德是中华文明的价值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