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语言能否更优雅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51 光明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络用语正在影响着人们的表达方式,其中不乏低俗、粗鄙的词汇。在大学校园,“屌丝”“我靠”等粗口随处可闻。对此,南开大学的学生近日自发组织起“网语寻美”活动—— 如今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已成为年轻人社交的重要渠道之一,越来越多的网络用语开始融入人们的生活,人们的表达方式、表达习惯也悄然发生着改变。有些网络用语因为低俗、粗鄙的内涵而遭人诟病。甚至在大学校园,一些朝气蓬勃的青年张口“屌丝”,闭口“我靠”。粗鄙的语言表达习惯与其大学生的形象极不相称。 网络空间的表达能否更优雅一些?近日,南开大学微博协会和国学社的同学们策划了“网语寻美”系列活动,力图让“粗鄙化网语”远离日常生活。 “粗鄙化网语”带来的尴尬 “‘土肥圆’是什么意思?如果不借助‘度娘’,我真的不能理解!”在一场题为“‘传统之雅’对话‘网语之便’”的讨论会上,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讲述了网语给自己带来的困扰。 著名导演冯小刚曾对“屌丝”一词进行过炮轰,而“尼玛”一词则引起广大藏族同胞的抵制。那么在校大学生对这些网络用语又抱持怎样的态度呢? 为此,南开大学微博协会的同学利用微信平台展开了一次“微调查”,了解大学生对“粗鄙化网络语言”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脏字、国骂演变而来的网络语言,学生们选择“反感”或“基本不使用但不反感”的比例总共为65%,选择“经常主动使用”选项的学生占11%。 “对这些网络词汇,我不会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对于这样的调查结果,国学社负责人陈川同学表示,大学学子应当更多地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而风行于大学校园之中的这些“网络热词”,却使“风雅之气”受到侵蚀。 对于陈川的苦恼,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孙易的解答是:“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都有其生命力,而网络语言生命力则‘譬如朝露’——瞬间产生,瞬间消亡。使用网语的多数人或许会有一种短暂的时尚感,之后就会觉得无聊,因为粗鄙化网络语言不美,只有美的东西才能不朽。” 周志强认为,语言的发展会经历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自然淘洗过程。“粗鄙化”的网络语言中流露着一种破坏性的焦虑,本身具有“分裂性”,是一群“不敢谈理想”的青年不满情绪的表达。“青年人要有理想,因为你们的使命就是改变世界,而不是随波逐流。”周志强这样勉励青年学生。 让“粗鄙化网语”在校园中消失 “希望全校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网络观念,培养使用规范、典雅汉语的表达习惯,从成语、诗词等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不使用带有民族、性别、地域、阶层等歧视色彩的网络流行语,不使用网络粗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是一份近日在南开校园网上热传的《网语文明》倡议书。 微博协会负责人浦玉同学说:“我们发出这份倡议的目的,就是力图在同学当中达成共识,首先净化我们的网络空间,进而让‘粗鄙化网语’在校园内消失。” 国学社的同学为了扩大“网语文明”活动的影响,日前还专门组织了一次汉服“快闪”活动。在趣味盎然的互动环节中,他们请大家为网络用语寻找“最美替身”——即把那些粗鄙的网络语言“翻译”成文雅用语。一张张写着“粗鄙网语”的卡片发了出去,不一会儿,一摞卡片就收集上来了:“屌丝”翻译成了“鄙人”“小生”,“逗比”翻译成了“娱己愉人”。 南开大学学工部主任白云龙表示:“这样一场活动表现了青年大学生可贵的文化自觉,是南开师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我们将全力支持同学们将这一‘网络寻美’活动持续下去。”(本报记者 陈建强 本报通讯员 马超)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过洋节带给我们的思考
- 下一篇:中华文化的“传统”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