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观点争鸣 >

金台论道:石渠宝笈特展为何如此热


    一场专业性很强的书画展最终变成了一场群众性嘉年华,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系列展览之一的“石渠宝笈特展”持续高热,数万观众每天排队六七个小时只为一睹《清明上河图》等书画的真容。许多参观者表示,尽管排队很辛苦,但看到了真迹就觉得“很值”。显然,不管是主办方还是媒体,都没想到观众会如此热情爆棚。但这也说明,“石渠宝笈特展”堪称是近年来中国文博界最成功、最具影响力的展览,其影响和意义值得深入思考。
    《清明上河图》并不是首次展览,早在10年前的故宫博物院纪念建院80周年的时候就曾全景式展出过,但当时并未出现今天这样万人争睹的热闹景象。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这10年里,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文博事业因此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这10年正是传统文化热持续升温的10年,也是收藏热高烧不退的10年。经过高速发展的经济大潮的洗礼,许多人发现传统文化才是自己的精神故乡,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诸多精华可以成为现代人安身立命、抚慰心灵的养料;传统典籍中蕴含的诸多智慧今天依然能给人以启迪;传统艺术中蕴含的独特审美价值依然绽放着迷人的光彩。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使各类与之有关的书籍、演出、讲座、展览层出不穷。特别是收藏热更为这股传统文化热添了一把火,古画拍卖屡创天价。其中,作为皇室收藏的《石渠宝笈》著录的作品在历次拍卖中表现尤佳,王羲之宋摹本《平安帖》成交价高达3.08亿元。凡此种种都大大提升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每年进入各类博物馆参观的人数都大幅增长。据文化部统计,2013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的数量达到了6.4亿人次,是2001年的8倍。
    但是,就展品质量和规模而言,能与“石渠宝笈特展”相媲美的并不多。观众对精品文物的观赏热情与博物馆的供给能力之间出现了矛盾。其实,不是我国博物馆的家底不厚实、缺少宝贝可展,而是受制于场地、资金、安全等因素,许多国宝级的文物长期锁闭于保管箱里,在黑暗中睡大觉。一方面是已有的文物没有充分展出,另一方面是出土文物还在持续增多——最近这30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开发建设时期,各种出土文物品级之高、价值之大、种类数量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但不少出土文物今天还躺在各地的考古队里,缺少系统整理和大规模展出。这对于文博事业和观众而言都是巨大的遗憾和损失。有的观众说:“要看宝贝,去台北故宫;要看建筑,去北京故宫。”好像台北故宫的文物要优于大陆同行似的。这种看法在专业人士眼里当然不值一提,但观众有此误解也情有可原——有东西却没展出来,对观众而言就等于没有。
    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大精品展览的力度,尽可能在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多搞一些高水平的展览。很多文物是见证辉煌历史、展示灿烂文化的载体,没有什么比实物本身更能激发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画家陈丹青曾回忆自己在国外博物馆见到唐宋时期的雕塑与绘画时内心的震撼,曾以为中国传统艺术不如西方的想法一下子改变了。如果国内的稀世珍宝都能常年呈现于国人眼前,那将大大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当然,对于观众而言,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在朋友圈晒照片,要从“看热闹”进步为“看门道”,在每次参观之前做点功课。否则就难免是浮光掠影式的附庸风雅了。(作者 张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