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观点争鸣 >

试论中华新文明的核心价值取向


    试论中华新文明的核心价值取向
    如果仔细辨析我们传承的文明形态,我们会发现,中华文明是建立在人情基础上的文明形式,中国的社会是一个充满人情温暖的社会。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独有的社会形式,我们会发现,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基于此,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也基于此。
    当今天的我们检视我们曾经的文明,寻找中华文明未来的方向时,和古代先哲当时探索中国的文明未来的走向,虽然手段和方法或有不同,但所依据思考对象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中国社会形成的基础——人情。
    笔者以为,对这一问题研究最深者当是周公旦。他所制定的《周礼》,可以说是中国最早,最完备的宪法。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它的具体内容渐渐不为人所知晓,但它的影响,依然左右着过去、今天和未来中国文明走向。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我们会发现,这场大的思想运动,实际上是对周公旦所制定的宪法《周礼》的大讨论,或者也可称为一种反思,正是基于这一大讨论中的思想大碰撞,奠定了后来中华文明的各种思想流派,完备了中华文明的思想宝库。
    自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的地位、学说和思想逐渐凌驾于其他思想之上,他老人家也成为后来中国主体思想的代表人物,笔者以为,成就他日后地位和影响的关键,就是基于他对《周礼》正确性和合理性的坚持。
    但春秋战国时代集百家争鸣大成者,笔者以为不是孔子而是孟子。孟子提出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指出了中华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今天中华文明更好的融入和融合其它先进文明形式,开阔更加广大的思想境界,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笔者以为,儒家之所以成为后来的主体思想,基于它入世的立场,基于它中国社会基本特质的尊重,而不试图加以改变。孔子提出的“仁”的社会道德体系,不仅很好的继承和概括了周公旦所制定《周礼》的核心思想,而且可以致用。比如他提出的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不管今天的人们是否都可以认同,但至少,他提出了符合社会一般价值判断的标准,并成为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社会行为规范,使社会各种活动更加有序和易于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孟子提出的“民本“思想,建立起约束统治集团行为合理性的价值判断的标准。虽然,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这一思想并不为统治集团所遵守,但要想获得更长久的统治权力,他们就不得不被迫接受这一思想。当然,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封建专制的旧中国,“民本”思想不仅被思想界广泛认同,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我们可以看到,在今天的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体制下的统治者,虽然,他们不一定践行“民本”的思想,但都把“民本”思想作为自己获得支持的主要宣传口号。
    我们知道,中国人的社会是个温情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爱”是最重要理念。但中国人的“爱”与西方社会的“爱”有所不同。依笔者粗浅的理解,中国人的“爱”是一种不计回报的付出。有时候,人们的付出与得到并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对价关系。而正是这种没有对价关系的付出,成就了一个人的伟大,也成就了一个民族的伟大。我们今天寻找我们未来的文明,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最需要发扬光大的就是这种“爱”,它将照亮整个人类的心灵。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科学的指引,知道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这就是,人类与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密不可分的,或者说,人类只是地球众多物质存在形式之一,他与其它物质的关联性,共生性超出了我们可以理解的范围。人类文明能否继续,人与物,或者人与自然如何共生,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中国的文明形态中,中国人更早的自觉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更早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当然这个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仅靠意识就可以完成,它需要更充分的科学方法,这也是全人类在文明进化过程中的不断需要探索的问题。
    笔者闲来读书,读到《孟子·尽心上》中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非常感动,所以认为“仁民爱物”或可概括中国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核心价值取向,也可以被更多文明形态所接受和吸收。所以将浅薄诉诸文字,目的是希望更多人来探讨未来中华文明发展的方向,让整个人类的明天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