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对“国学热”的双向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0:11:52 贵人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国学”内容的丰富性导致了其界定的复杂性,更直接影响到当前复兴国学、弘扬国学应当采取的态度以及应做的取舍。本文拟当前的“国学热”做一些双向的思考。所谓“双向”,一是看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有什么,如何才能从更深广的层面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二是看当前社会的需要,如何从满足现实需要的角度对传统文化的精髓加以创造性的再诠释。 首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儒释道合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是其最根本的特点。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本质上就是一种人学,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影响也最大。宗法伦理是儒家理论的主干,而“人”则是其全部理论的出发点与核心,对人的重视和对人伦关系的强调是儒家人生哲学的两重性格。在群体的理论中来关照个体生命的本质、价值及其实现,在肯定人的基础上以仁爱、义礼来规范人的行为,并将其提高到实现人的本质的高度来加以强调,为儒家的入世精神提供了人本主义的价值基础。老庄道家的理论核心是“道”,在“道法自然”的理论框架内,道家的着眼点依然没有离开人,只是在对人性的看法及人的实现问题上,走的是与儒家不同的道路。道家注重人的自然性,强调个人的自主、独立和自由,通过效法自然的无为来实现人生。道家以其观察宇宙人生的独特眼光和视角,从天人一体的哲学思考中提炼出适性逍遥的人生哲学,其影响也在中国文化中绵延不绝。中国佛教是从印度传入的,但注重出世、否定人生的印度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现实人生的人文精神影响下,日益铸就了入世化、人生化的品格,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现代以来倡导的人间佛教,即以自利利他、实现人间净土为目的,“出世不离入世”的大乘精神在中国佛教不但得到了理论上的充分论证和肯定,而且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具体实践。 其次,社会的需要最终决定了对传统文化应做怎样的取舍。从理论层面来说,任何一种思想文化乃至宗教,其盛衰兴亡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需求程度,传统国学的复兴毋庸置疑也应当建立在对当前社会问题的正确认识与合理解决的基础之上。中国社会或者说中国文化当今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矛盾,是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其一,物质与精神。当今之世,社会的物质财富和人类的物质欲望都在同步迅速地增长,人们在追求外在财富的同时往往忘却了自身的内在价值和“人”的生活,不同的利益追求导致了人们心灵间的隔阂和族群之间的纷争,道德失范、人生理想淡化的现实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民族精神世界的构建问题予以更多的关注。其二,传统与现代。国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事实上,如何化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继承与超越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五四”之后的中国,只不过由于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所遭逢的巨变,才使这一问题特别地凸显出来。历史证明,毫无原则地复古或打压都不是正确化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张力的应有态度。只有如实客观地认识到新旧无法截然分开的事实,才能在此基础上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把握其中的精髓,加以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合理阐释。其三,中国与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是二十一世纪最大的特色,它要求我们,一方面,中国文化应以何种姿态融入世界文化,为世界的和平与和谐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世界文化也对中国文化参与解决二十一世纪人类所面临的矛盾和冲突寄予着厚望。认清社会的需要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前提,客观地说,当前的“国学热”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社会的需求,说明了国学当中的确蕴含着对现代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和价值的内容,也为中华文化在多元背景下的世界创立良性典范,承担全球责任提供了良好契机。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双向”思考,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正确看待与引导“国学热”,以及深度弘扬传统文化有所启发: 第一,国学不限于儒学。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在国学复兴的潮流中是首要的,但同时也应当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合流与互补的本质,包括道释两家在内的思想文化同样是中国文化的有机成分,也都具有其自身特有的价值。古人曾对三家在人生哲学方面的互补性有过精辟的总结,提出“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儒释道三家文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互补充,而不能互相取代,因此,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清晰的认识,对弘扬国学来说至关重要。 第二,具体与历史地把握传统文化精神。传统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要从正反两方面辨证地看待历史人物或学说,透过其表现形式把握其文化精神实质。例如汉代董仲舒为代表的神学化的儒学,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而强调“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为君权神授作论证,但其中也蕴含了另一重意思,即君权既本于天亦制于天,透露了要求封建帝王实行儒家的道德理想,推行儒家仁政的向往。再以佛教的轮回报应理论为例,固然有其宗教虚幻性,也应该看到这种理论对道德行为自作自受的强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特别是佛教信徒的道德责任感,对稳定社会秩序、提升道德水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三,以人为本。如前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对人、人生、人性的关注,对人精神境界的提高是中华文化之所长,因此,以科学的态度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人生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对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内在精神的提升,对人们摆脱精神焦虑以安顿自我,正确对待物欲以提升自我,都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传统儒释道三家的人生哲学并非完善无缺,它本身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发展,通过与世界不同文化进行交流,进而吸收新鲜血液,才能更好地在二十一世纪的多元文化格局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以和谐为目标。弘扬国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和谐。“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如果将当今社会与世界最大的需求概括为两个字,那就是“和谐”。对内致力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呼吁共建和谐世界,双向互动,内外兼修,是中华文化深邃智慧的体现。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从庙堂走向民间,怎能让国学成为快餐文化?
- 下一篇:国学为现代化提供深厚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