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威宁彝族“撮泰吉”(变人戏)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6:11:54 中国网 庹修明 参加讨论
“撮泰吉”是一种十分奇特的戏剧形式,在中国戏曲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难怪有人在看完演出后,议论纷纷,说它什么都像,又什么都不像。它不仅与我国传统戏曲迥然不同,而且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戏剧形式,包括建国后演出的彝剧,也大相径庭。它算是什么呢?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舞蹈,将它译作“人熊舞”;有人则认为它是“彝族的原始戏剧”;有人认为它只是一种戏剧现象;有人认为它只是艺术化了的民俗事象,还不能算是戏剧。总之,莫衷一是。 “撮泰吉”的演出,一般是在阴历正月初三到十五的“扫火星”民俗活动中举行。由四个有机联系的环节组成: 1 祭祀。由包头布把头顶缠成锥形,身上和四肢用白布缠紧以象征裸体;戴着面具,用类似罗圈腿的步伐,表示先人初学直立行走形态的一群演员表演。开场时,在场地四角点燃灯笼,由惹嘎阿布发号施令,领着几个“撮泰”老人,手柱棍棒,踉踉跄跄,像从遥远的原始森林里走来,发出猿猴般的吼叫声。接着向天地、祖先、神灵、山神、谷神斟酒祭拜祭祷毕,跳“铃铛舞”(一种古老祭祀舞蹈)。 2 正戏。正戏就只有一个剧目——“变人戏”。它的内容是反映先民创业、生产、繁衍、迁徙的历史,反映的是“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描述先民如何烧山林、开土地、刀耕火种、驯牛耕地,然后获得丰收。演出中,对先民如何驯牛、犁地、撒种、薅刨、收割、脱粒、翻晒、贮藏等生产过程,都作了粗犷的示意性动作描述。劳作休息时,还有交媾、喂奶等 场面。演出由模拟动作、原始舞蹈及用彝语讲述的对白和诵词组成。诵词内容主要是驱邪、讲史、祝福。演出中,除惹嘎阿布用常人声调讲彝语外,其他几个“撮泰”老人,则用抽气冲击声带发出怪声答话,很像猿猴一类动物叫声。面具大于真面,有猴相,前额宽大厚实向前突出。制作工艺原始、拙朴、粗犷。有打击乐器锣、鼓、钹,但只是在演出开始和舞狮时敲打。 3 喜庆。正戏演完,在紧锣密鼓声中,狮子登场翩翩起舞,几个演员挥舞棍棒逗耍狮子,气氛十分热烈。 4 扫寨,即“扫火星”。正月十五演出后,由惹嘎阿布领着几个“撮泰”老人,走村串寨,向村民祝愿:“一切天灾人祸、邪恶随着老人去,一切吉利留下来,六畜兴旺,四季发财,五谷丰登,儿孙满堂”。主人要备下酒肉,表示欢迎,“撮泰”所到之处,喜气洋洋。最后由惹嘎阿布瓴诵词,向各家各户要几个鸡蛋和一束麻。走时,还要从主家草房四角,扯走一些茅草,来到寨边,埋下鸡蛋,用茅草作燃料,把其余鸡蛋烧熟后分食,高呼:“火星走了,火星走了!”埋下的鸡蛋,来年由“撮泰”老人撬出看其好坏,以卜来年吉凶祸福、年景好坏。上述仪式完成后,“撮泰”们取下面具,放在住在寨边的人家保存。面具是作为神灵看待的。 “撮泰吉”是傩戏大家族中的早期成员。它具有傩戏最突出的特征,即在表演上要戴面具,而面具是作为神灵看待的;在内容上与民俗信仰,傩祭活动密不可分。完成了傩祭向傩戏艺术的初步过渡,是傩戏的雏形,是傩戏的低级层次。
中国网2003年10月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北京雍和宫的“跳布札”
- 下一篇:云南彝族“跳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