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常识 > 国学典籍 >

《宛陵先生集》


    
    梅尧臣(1002-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又称“梅直讲”、“梅都官”,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北宋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初试不第,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年)赐同进士,后任国子监直讲、尚书屯田都官员外郎,不久病逝。
    《宛陵先生集》,共60卷,包括拾遗1卷,附录1卷,存诗近三千首。在诗歌理论上,梅尧臣强调《诗经》和《离骚》的创作传统,强烈批判西昆派浮艳空洞的诗风,提出“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的创作理论。艺术风格上,他也有独特见解——“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这些主张,在唐诗以后开辟了一条新的艺术途径,对后代诗人具有一定影响。
    梅尧臣的诗歌,富于现实内容,表现民生疾苦。《田家语》、《汝坟贫女》等,描写沉重的赋税、徭役,带给农民的痛苦。《陶者》反映了贫富的尖锐对立。《岸贫》、《小村》记录了农村的荒凉破败。这些诗,都表达了人民的关切和同情。
    另有一些诗,抒写出对国事的关切。《故原战》记叙宋朝对西夏作战的惨败,谴责了统治者抵御外侮的无能。《彼鴷吟》、《闻欧阳永叔谪夷陵》、《猛虎行》等,表达了对朝中政治斗争的是非爱憎。梅尧臣还有不少写景抒情诗。《鲁山山行》生动地描写了晚秋山间情景。《梦后寄欧阳永叔》、《东溪》等,也描绘出清切新颖的景物。
    梅尧臣的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创作主张。他力求风格平淡,纠正了西昆体风气,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刘克庄称赞:“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宛陵出,然后桑濮之畦淫稍熄,风雅之气脉复续。”(《后村诗话》)但是,梅诗有时语言过于质朴古硬,缺乏文采。
    宋以后,《宛陵先生集》多次刊刻,宋刻本仅存残卷,有影印本。较通行的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今人朱东润有《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