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常识 > 国学典籍 >

《陈子昂集》


    
    陈子昂(661-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唐诗革新的先驱。陈子昂为光宅进土,以敢于上书陈述时弊,为武则天赏识,任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他曾两次从军,出入西北、东北边塞,后为县令诬陷,冤死狱中。
    唐初诗文革新运动中,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慨叹“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批评“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赞颂东方虬的《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这些言论,表明诗人要以《诗经》的“风雅比兴”,和“汉魏风骨”的传统,作为创作典范,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和形式的真正革命。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即是这种进步思想的具体实践。
    《陈子昂集》,共收诗118首,大都摆脱初唐艳丽纤弱的诗风,呈现朴实雄健的风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三十八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和《登幽州台歌》。《感遇》诗,不是一时一地之作,它内容丰富,反映了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思想感情。如“苍苍丁零塞”、“朝人云中郡”、“朔风吹海树”等,描写边塞生活,反映士卒和人民的疾苦;“丁亥岁云暮”篇,揭露武后开道蜀山,袭击吐蕃的不义战争;“圣人不利己”篇,抨击武后建寺造佛,劳民伤财的弊政;“贵人难得意”、“翡翠巢南海”等篇,以曲折的方式,讽刺武后对臣下狐疑、任意杀戮的险恶;“逶迤势已久”篇,申述骨鲠之臣没有出路;“兰若生春夏”篇,感叹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对时政进行了批判,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但其中有部分诗篇,感叹人生祸福无常,向往神仙、隐逸的生活,表现了消极遁世的苦闷情绪。风格和手法上,他运用五言古体和质朴的语言,以隐晦曲折的方式,表现时政的黑暗和诗人彷徨苦闷的心情。这显然是受了阮籍《咏史》诗的影响。而其中反映边塞风光,和下层人民苦难的诗篇,则豪放明朗,与建安诗中“梗概而多气”的风格较接近。
    《蓟丘览古》七首和《登幽州台歌》,都是陈子昂随武攸宜北征契丹时所作。陈子昂在武攸宜幕中参军事,但武攸宜无能而又专断,将他降职为军曹。陈子昂失意无聊,因登蓟北楼(即幽州台),作《蓟丘览古》诗七首,赠好友卢藏用。诗人缅怀礼贤下士、知人善用的燕昭王、燕太子,和感激知遇、乘时立功的乐毅、郭隗等历史人物,共图霸业的史事。他更深切地体会到生不逢时,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和悲哀,更深刻地体会了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们在困厄境遇中,激愤不平的崇高感情。正是这种不可遏制的理想和激情,使他唱出了传诵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翁方纲说:“伯玉《蓟丘览古》诸作,郁勃淋漓,不减刘越石(刘琨)。”(《石洲诗话》)指出这些篇章慷慨悲歌的特色。
    陈子昂的诗歌,以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并影响了自居易、元稹、杜甫等人。杜甫对他评价极高:“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陈拾遗故宅》)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包括诗文),子昂始高蹈”。
    散文改革上,陈子昂也是有功绩的。《陈子昂集》有散文八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公正地指出,《陈子昂集》中只有表、序部分还是骈体,论事书疏一类的文章就“疏朴近古”。因此,在散文写作上,他也实践了自己的主张的,改变了唐初的文风,赢得了唐代古文家的高度评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