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常识 > 国学典籍 >

《黄御史集》


    
    《黄御史集》为唐代黄滔之作。
    黄滔(840~911),字文江,莆田城内前埭(今荔城区东里巷)人,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
    《四库全书》收《黄御史集》10卷,附录1卷。黄滔故居蕃衍出的后裔,有进士94人,其中状元2人即后唐天成丁亥(927)科状元、端明殿掌院学士潘湖翁黄仁颖(福建省方志委主编《福建历代状元》有载,黄滔次孙,黄珦次子、黄仁愿之弟)居晋江潘湖;黄公度宋绍兴八年(1138)状元、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居莆田东里;榜眼宰相1人即宋隆兴元年(1163)年癸未科木待问榜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官至知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宰相)黄洽居福州候官(今属福清与闽候交界处)东里;尚书1人即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黄绾居浙江紫霄山樊川江北东里;历代解元出身的14人。
    黄滔出身贫寒,志向远大。他青少年时代在家乡的东峰书堂(今广化寺旁)苦学,唐咸通十三年(872)北上长安求取功名,由于无人引荐屡试不第,直到唐乾宁二年(895)才考中进士。其时藩镇割据,政局动荡,朝廷无暇授官,及至唐光化二年(899),黄滔才被授予“四门博士”的闲职。一年后,宦官刘季述作乱,黄滔避乱回闽。
    唐天复元年(901)起,黄滔应主持闽政的王审知征聘并得到重用,官至监察御史里行、威武军节度推官,历时八年。他长期辅佐王审知治理闽地,使这一方土地成为唐季乱世间较为安定的区域。其时北方战乱,中原名士李洵、韩偓等人纷纷来闽依附王审知,黄滔应命与文士以礼相待、和诗论文,使闽地文风大振,他还把闽人自唐高祖武德至昭宗天枯近300年间写下的诗作辑录为《泉山秀句集》三十卷,这是福建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可惜散佚于乱世。黄滔晚年离福州回莆定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
    《黄御史集》·十卷、《附录》·一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唐黄滔撰。滔字文江,莆田人。乾宁二年进士第。光化中除四门博士,寻迁监察御史里行,充威武军节度推官。王审知据有全闽,而终守臣节,滔匡正之力为多。《五代史》称审知好礼下士,王淡、杨沂、徐寅,唐时知名士多依之。独不及滔。《五代史》多漏略,不足据也。又集中有《祭南海南平王文》,称“崔员外昨持礼币,尝诣门墙,爰蒙执手之欢,宏叙亲仁之旨”云云。乃为王审知祭刘隐而作。案隐初封大彭王,进封南平王,再进封南海王。据《五代会要》,南海之封在隐卒後一月,故此文尚称南平王。说者或以高季兴亦封南平,又不知此文为代审知所作,遂谓滔曾应高氏之聘。亦考之未审矣。《唐书·艺文志》载滔集十五卷,又《泉山秀句》三卷。并已散佚。此本卷首有杨万里及谢谔序。万里序谓“滔裔孙永丰君自言此集久逸,其父考功公始得之,仅四卷而已。其後永丰君又得诗文五卷於吕夏卿家。又得逸诗於翁承赞家。又得铭碣於浮屠、老子之宫。编为十卷”。是为淳熙初刻。後再刻於明正德,三刻於万历,四刻於崇祯。此本即崇祯刻也。集中文颇赡蔚,诗亦有贞元、长庆之遗。虽不及罗隐、司空图,而实非徐寅诸人之所及。其《颍川陈先生集序》称:“天复元年,某叨闽相之辟。”考乾宁四年,唐以福州为威武军,拜审知节度使,累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邪王。至梁太祖即位,乃封闽王,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滔称闽相而不称王,则所谓规正审知使守臣节者,是亦一证也。末有《附录》一卷。又载滔裔孙补遗文一篇。补字季全,绍兴中进士,历官安溪县令。所著《诗解》、《九经解》、《人物志》等书,皆失传。惟此篇仅存,故附滔集以行世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