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衡州集》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7:11:00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吕衡州集》为唐代吕温所撰。 吕温(772—811),字叔和,一字化光,因官终衡州剌史,所以世称吕衡州,河中(今山西永济)人,郡望东平(今山东东平),可能因祖父为官,本支移居洛阳,族人仍居河中,与吕温同时代的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等人,都曾给他以极高的评价,是因他既是唐代中期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又是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的重要人物。 吕温出生于书香官宦人家,祖父吕延之,官越州剌史、浙江东道节度使。父吕渭,举进士,官至礼部侍郎。祖与父俱有盛名。吕温的外祖父柳识,外祖叔柳浑皆为诗人,有令名。吕温兄弟四人皆美才,父子兄弟以文学并称,为世所美。吕温幼学从父,20岁从著名学者陆贽学《春秋》,从梁肃学文章。他为学刻苦,有志于世。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应河南府试,为贡士之冠。十四年(798)进士及第,次年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十九年(803)擢左拾遗,次年与张荐出使吐蕃,历官户部员外郎、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兼侍御史。元和三年(808)秋,吕温因劾奏宰相李吉甫,贬道州刺史,五年徒衡州,六年八月病卒于衡州刺史任上,终年40岁。擢左拾遗后的数年,是吕温在政治上的活跃时期。他参加了王叔文政治集团,当时只30多岁,为少壮之士,锋芒初露,为王叔文所倚重,是革新派重要成员。 史籍所载王叔文党,吕温名字排列颇前。他行事不肯苟且从俗,有志气,有抱负,谈史论政,极富热情。令人深感惋惜的是,著名的永贞改革,仅数月时间便夭折了,吕温的政治主张当然失去了付诸实践的机会。永贞革新的失败,“二王八司马事件”,吕温因奉使吐蕃而幸免遭贬。但元和三年(808),因与窦群奏劾李吉甫交通术士,先被贬道州,后又徒衡州。在道州、衡州任上,他克尽职守,政绩颇著。方当有所作为,为善一方,不料只过了一年稍多一点时间,便因病卒于任上。他的多病,与改革不成,宏图难施而郁结不无关系。吕温死后,柳宗元在祭文中痛悼他:“志不得行,功不得施。……临江大哭,万事已矣!”这是对革新者壮志不行又英年早逝的痛惜与哀悼。吕温是一位颇有仁人之心的官员、诗人,忧民生,悯农事。据《云溪友议》载,李绅著名的《悯农》诗,就是为吕温所赏而盛传于世的。在衡州时,有百姓五人缴输公税时死于洪水,吕温作《衡州祭柘里渡溺死百姓文》,自责道:“州令未明,津渡不谨,致此沦逝,咎由使君。”还拿自己俸钱抚恤死者家属,代其纳税。这在当时极为少见。 吕温作为晚唐诗坛上的一个著名诗人,一直受后世推崇。他的诗词意浅直,平白自然,多悯民怜友之作,纪游记事,抒发情感,被收入数种唐名家诗集,诗选。吕温诗文,是卒后由好友刘禹锡为他编定的,共10卷,并为之作序。今传《吕衡州集》,仍为10卷,但已非原帙,是又经后人辑编的,共210余篇,与刘禹锡当时所编篇数,大体相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 《吕衡州集》·十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唐吕温撰。温字和叔,一字化光,河中人。贞元十四年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兼侍御史。後谪道州刺史,徙衡州,卒。事迹具《唐书》本传。刘禹锡编次其文,称断自《人文化成论》至《诸葛武侯庙记》为上篇。此本先诗赋,後杂文,已非禹锡编次之旧。又第六卷、七卷志铭已阙数篇。卷末有孱守居士跋云:“甲子岁从钱氏借得前五卷,戊辰从郡中买得後三卷。俱宋本。第六、第七二卷均之阙如。因取《英华》、《文粹》照目写入,以俟得完本校定。”又云:“第二卷《闻砧》以下十五首,宋本所无,照陈解元棚本钞入。”孱守居士,常熟冯舒之别号,盖舒所重编也。温亦八司马之党。当王叔文败时,以使吐蕃幸免。其人品本不纯粹。而学《春秋》於陆淳,学文章於梁肃,则授受颇有渊源。集中如《与族兄皋书》,深有得於六经之旨。《送薛天信归临晋序》,洞见文字之源。《裴氏海昏集序》,论诗亦殊精邃。《古东周城铭》,能明君臣之义,以纠左氏之失。其《思子台铭序》,谓遇一物可以正训於世者,秉笔之士未尝阙焉。其文章之本可见矣。惟《代尹仆射度女为尼表》可以不存。而《诸葛侯庙记》以为有才而无识,尤好为高论,失之谬妄。分别观之可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