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藏族唐卡


    唐卡是一种可以悬挂在墙上的卷轴画或丝绣,绵缎镶边。唐卡主要反映的是宗教的内容,包括了藏族传说中世界的形成,藏族的起源,量理学,工巧明,医学,天文,历算,文学,诗歌,戏剧,美术,民间传说故事等等。以画言史,以画叙事,是它的突出特点,是藏族的一部百科全书。
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唐卡的起源无从考证。藏族的绘画艺术早在藏王松赞干布(公元7世纪)以前,就在西藏各地产生。据《大昭寺志》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画像,这就是传说中的第一幅唐卡。相传这幅唐卡由果竹西活佛藏入白拉姆神像腹内。
    
    作为科学考证,这些传说恐怕还不足为据。但就绘画艺术而言,最早可追溯到卡若新石器时代,到吐蕃王朝时期,绘画艺术已臻完善。由于唐卡受纸张、丝绸、布匹等材料保存年代的限制,传说中吐蕃时期就已有的唐卡现已很难见到。但从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等众多寺院的壁画上,可以证实当时藏族绘画艺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因此可以推断,唐卡作为壁画的延展,最迟也在公元7世纪中叶以前就已出现。早期唐卡因经过朗达玛的灭佛,已无迹可寻;现存唐卡除有少数宋元时期的作品外,大多都是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时的集体作品。
现在能见到的较早的唐卡作品,是公元11世纪在著名高僧阿底峡临终前,其弟子格西•那措译师托尼泊尔画师绘制的阿底峡肖像"无越马"(dbu-yon-ma)的一幅唐卡,并在唐卡背面撰有赞颂词80句,由那措译师亲自编写,该唐卡过去作为热振寺的镇寺之宝一直保存在寺内。热振寺还有一幅噶当派开宗祖师钟•杰瓦穷乃时期的唐卡,据说该唐卡能抗火。唐卡上画的是四臂观音,周围有八位随从,画风吸收了尼泊尔画风的量度,是11-13世纪唐卡和壁画盛行的风格,也是西藏美术艺术得到广泛普及的一段时期。
唐卡是藏语音译,意为布画。它是传统藏族绘画艺术的一种形式。其分类方法较多,按大小和张挂方式,可以分画片唐卡和卷轴唐卡;按色泽可分为彩(色)唐,金(色)唐,黑(色)唐,红(色)唐,淡(色)唐,浅(色)唐六种;按制作方法又可分为绘画唐卡、堆绣唐卡、刺绣唐卡、印刷唐卡、织锦唐卡、和缂丝唐卡6类。唐卡画芯一般都用彩缎装裱,画面上多用大小相同的丝帛覆盖,丝帛上端连于天杆,悬挂唐卡时将其掀起。丝帛盖面在卷起唐卡时,能有效保护画芯不被磨损。
唐卡包括的内容极为广泛:有反映藏传佛教和各种神灵的宗教唐卡;有反映自然科学成就的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唐卡;有记载历史事件的史料唐卡;有记录人物的传记唐卡。这些唐卡上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宗教教义、西藏风土、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堪称是形象的百科全书。这些精湛的艺术品是藏族文明的史诗。
    
    唐卡的创作人员绝大多数为宗教人士,在西藏历史上,唐卡绘画艺术家以各寺院的比丘(喇嘛)为主,宗教僧侣画师,也大都不愿将绘画技艺传授给在家俗人。在许多地区,唐卡绘画的学徒规矩,是从先学画释迦牟尼佛像开始,其中的一层含义就是表示皈依师傅和佛门。俗人也乐于以丰厚的工钱为代价,邀请僧侣画师为他们作画,用于布施或是供奉,作为自己的福德。
唐卡的使用功能主要是服务于宗教生活的。唐卡和壁画这两大藏族绘画艺术,它的发展和兴衰如前所述,与藏传佛教密不可分。它的主要宗旨,也是服务于宗教的。寺院是藏族宗教文化的中心,多数的唐卡,特别是一些名品佳作,主要聚积在寺院。它主要的功能是悬挂后供信徒顶礼膜拜,满足他们的宗教生活需要。民间留存的唐卡,也主要用于佛教教徒布置自己的经堂、佛龛,而作为一种美术装饰作品的作用,并不主要和明显。
西藏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布局上疏密参差,以虚济实,活泼多变。画法上主要有工笔重彩与白描种种,首先按照造像量度标准起稿,面部五官、头、胸、腰等各个部位的比例均有严格的要求。然后着色,用色上强调对比,讲究色彩富丽,追求金碧辉煌的效果,并用点金和其他中和色统一画面。最后线描,线条勾勒,一种线粗细一致、刚柔相济,另一种运笔有粗有细,顿挫变化,随画面的区别而运用,有的线条粗犷有力,有的圆润流畅,均能达到传神动人的效果。
绘制唐卡前首先要根据画面的大小来选择尺寸合适的画布,沿画布的四边把它缝在一个细木画框上,画框的四条框都是用和普通铅笔粗细差不多的树枝制成,把细木画框上的画布绷紧,再用结实绳子把细木画框牢牢地绑在大画架"唐卓"上面,按"之"字形的绳路式样把细木画框的四个边同大画架的四个边绑在一起。
画布一般是浅色画布,不要太厚大硬。画布太厚太硬容易使颜料剥落和皱裂。最合适的画布是织工细密的纯白府绸或棉布,没有图案的白丝绸做画布也非常合适。有的唐卡尺幅很大,用一块画布根本不够,这样只好把好几块画布用非常细密的针脚缝合在一起,缝好的几块布的接缝处不能有碍于唐卡画面的完整。
把画布固定在"唐卓"上之后,就着手进行以下工作:首先在画布上涂上薄薄一层胶水作为"底色",然后晾干。涂淡胶的目的是防止画布吸附,渗入颜料;防止颜料在画布上"变花",使颜料涂上面布时不会失掉本色。此后,再薄涂一层有石灰的糨糊。等第二层涂料干后把画布铺到木板或桌面之类的平坦地方,用一块玻璃或贝壳、圆石等光滑的东西反复摩擦画布面,直到画布的布纹看不见时为止。
接下来便是画出主要的定位线。其中有边线、中心垂直线、两条对角线和其他所需要标出的轮廓线。用炭笔画出佛像的素描草图"白画"之后,再用墨勾成墨线,通常称墨线草图即线描草图为"黑画"。勾墨之后再根据画面描绘的水泊、河流、岩石、山丘、树木、云雾等景物的不同,在不同的景物上涂上相应的颜色。一次只上一种色,先上浅色,后上深色。绘佛像时,先绘莲花座,再画布饰,然后画佛身,眼睛先空着。画背景时,先浅色后深色。把上面所说的部分画完后,用金色画衣服上的图案,故称这些金色图案为"金画"。一些画面装饰和画面其他地方也用金色来勾边,称"金线"。最后,将所有需要用墨勾的线再勾勒一遍,然后再画上眼睛。点睛以后,这幅作品就算完成了。
画面上围绕佛像留出的空白还要画上景物或其他由"地、水、火、风"四原素组成的无生命的物体,也可以画上人们乐见的众生有情。绘画唐卡的调色方法的指导原则,简单地说就是加深某种单色。例如要加深朱砂色,就是往调色碗里加点朱砂颜料。
唐卡在其不断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以勉唐画派、钦则画派、噶玛嘎孜画派尤为突出。
1、藏族唐卡•勉唐画派
勉唐画派又译称"门赤画派"。是藏区近代影响最大的绘画流派,以拉萨为活动中心,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
该画派的创始人是勉拉•顿珠嘉措,他出生于洛扎勉唐(今山南地区),勉唐画派由此而得名。勉拉•珠嘉措拜萨迦一带的画师多巴扎西为师,苦心钻研,成就卓然。其造像多注重绘画线条的运用,工整流畅,法度精严而变化丰富,色调亦活泼鲜亮。
勉唐画派艺术产生并形成于赞普时代,兴盛于帕竹时代中期至甘丹颇章时代。画派出创始人勉拉•顿珠嘉措成家后因与妻子不和而出走,流浪途中在羊卓达陇拾得一套画笔和一本配有范画插图的书籍,由此萌发学艺的愿望。为拜师求艺,他来到后藏萨迦等地,在日喀则遇著名画师朵巴•扎西杰巴。在名师的指导下,顿珠嘉措刻苦钻研绘画,成就卓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