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酉阳苗族刺绣:重焕生机的传统技艺


    
    图为绣娘正在绣制新式酉阳双面苗绣。
    
    酉阳苗绣传承人陈国桃为外地客人介绍苗绣传统作品《凤踩牡丹》。
    在重庆东南一隅的武陵山腹地,酉州古城里的青石板路沿山路而建,绣女楼翘角飞檐,青砖碧瓦,这里便是被誉为“古苗文化活化石”酉州苗绣重生的地方。
据酉州苗绣的传承人陈国桃介绍,现存的苗绣,起源于古代濮人的雕题文身,以谋生存。自濮人到南蛮,由于蚕桑之术的发明,雕题文身开始从残酷的保身艺术转变成美的装饰艺术,随之演变的,是挑花、织花、凿花、绣花等民间技艺。时至春秋、战国,湘绣、蛮绣便形成了。后来,湘绣以居住在湘江流域的濮人后裔相柳一支为主体,其绣花技艺向写实逼真的艺术境界发展;蛮绣以居住在沅江流域、乌江流域的蛮氏为主体,其技艺向幻想的艺术境界发展,形成了如今的酉州苗绣。
据资料载,清《开化府志》、《广南府志》、民国《马关县志》、《邱北县志》都曾有苗族妇女“能织苗锦”的描述。“苗族姑娘个个都是绣花的能手。”陈国桃告诉中新网记者,少时家境贫寒,四五岁就跟着母亲学习刺绣,至七八岁,已有绣苗裙的手艺。“女孩出嫁时能穿上自己刺绣的衣裳,会是一生最好的纪念。”
在不长的酉州古城里,形色不一的苗绣映衬着古朴的建筑,显得韵味十足。酉州苗绣多以红、绿色为主,辅以其他色彩鲜丽的丝线,花纹稠密,富丽堂皇。穿行于色彩斑斓间,千年前苗寨的恬静生活浮现眼前。
陈国桃说,酉州苗寨地处大山深处,自古与外界联系甚少,“乡亲们就把对外界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表现在刺品中了。”在酉州苗绣中,你可以看到五彩的龙,头顶写“王”字的凤,身肥眼大的鱼,桃花、梅花、菊花共生的树……“苗族妇女热爱大自然中的牡丹花、喜鹊、蝴蝶、鲤鱼等吉祥的事物,在创作时通过艺术的加工,大胆地进行夸张变形,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艺术感染力。”陈国桃如是说。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脱掉苗衣苗裙的苗族年轻人走出了大山,酉州苗绣也渐渐褪去了旧日光彩。
“我最喜爱的一件作品整整绣了14个月,却迫不得已以一万元卖了出去,我当场就哭了。”陈国桃介绍,苗绣的每一道工序都是采用全手工制作,包括粘花、上绷架、配线、刺绣、缝合等步骤,石榴针绣、数纱绣、辫绣、锁针绣等刺绣技法多达几十种,一件长宽一米的作品需要至少一年时间才能完成,因生产周期长而难以实现经济效益。
深感苗绣传承之苦的陈国桃,在2010年毅然辞去某银行支行行长的职务,再次回到深山苗寨,向山里老人学习苗画、刺绣。而后,她又用两年时间走遍了酉阳、贵州、湖南所有她知道的苗寨,希望往日的绣娘们再次拿起绣花针。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酉阳自治县还在进行苗绣的绣娘不足百人,陈国桃将工作分发给各个苗寨的兼职绣娘,能帮助她们每月增收千余元。这些拥有酉州苗绣技艺的人,年龄大多在四五十岁以上,陈国桃认为,如不发展后期力量,酉州苗绣的根基势必动摇。
为挽救濒临失传的酉州苗绣技艺,陈国桃联合当地团县委在酉阳特殊学校开设“酉州苗绣培训班”,让苗绣走进课堂,也让聋哑学生多一门生存技能。同时,陈国桃还在尝试苗绣礼品、服饰、箱包等开发。陈国桃告诉记者:“我想找到酉州苗绣融入日常生活的契合点,这样才能保持传统技艺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