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运河文化创新设计营开营 机绣大师授传统技艺
http://www.newdu.com 2024/10/30 05:10:08 都市快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去年6月,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作为经济、文化和生活的重要载体,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愿景下,2014年首届“一河串百艺”杭州运河文化创新设计营成功举办,杭州的三家老字号品牌张小泉、王星记和天堂伞都参与其中,取得了丰硕的设计成果。 时隔一年,由杭州市拱墅区文广新局、杭州市工艺美术博物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联合发起,智隆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赞助的第二届杭州运河文化创新设计营——“智隆杯”王文瑛国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简称)非遗传承创新班活动,于上周末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正式开营。 来自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10多名在校大学生,将在设计营中接受杭州机绣(用机器绣制的刺绣)大师王文瑛导师的指导,学习机绣技艺。活动分开营仪式、体验活动、工艺调研、设计课堂和成果展示5个环节展开。历时两个月,设计营优秀作品将于10月亮相杭州文博会。 机绣走进大学课堂让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手工艺 作为杭州机绣的领军人物,王文瑛从事机绣艺术已经快半个世纪了。1960年进入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学习绸伞和绒绣技艺,其间曾师从著名绒绣艺人高婉玉,1964年转学机绣。1991年被授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96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她曾应邀前往德国做了为期八个月的技艺交流表演,被《欧洲时报》誉为“机绣表演艺术家”。 2012年“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活动,王文瑛通过层层选拔,挑选了5位徒弟。但走进大学课堂正式授课,王文瑛还是第一次。一下子又多了这么多小徒弟,王文瑛感到很欣慰,“很高兴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学习机绣,我会从踏缝纫机、穿针、针法,一步步来教。”这次教学活动,王文瑛也会带上5位徒弟一起教学,将机绣技艺传授给在校大学生。 参加本次设计营的十多名在校大学生,既有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相关专业的,也有其他专业学生因为兴趣跑来参加的。王文瑛从踏缝纫机教起,手把手教学生如何运作,并讲解机绣的基础知识。学生们将通过三年的时间,掌握机绣技艺,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用电脑绣花、设计纹样等方式,为传统机绣注入新的创造力。 为什么将机绣技艺引进学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副院长江全元说,这不仅能促进杭州国大师与高校师生文化创意领域的对接与互动,还能加强学生在校外的实践能力,并参与到非遗文化和运河文化的传承与了解,加强设计实践和创新能力。 机绣与旗袍相结合 挖掘传统文化设计创新可能性 活动现场,一场华丽的旗袍秀让很多观众驻足欣赏。作为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旗袍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展示的10件款式,都来自于杭州智隆文化。为了挖掘传统文化设计创新的可能性,以及为非遗文化嫁接到文化产品上做新的探索,智隆文化特别支持本次设计营活动。 在杭州机绣的发展历程上,王文瑛创造了很多第一次。上世纪70年代,她成功一次性绣成双面异色绣作品《枫叶银鸡》。从此,杭州机绣从被单被套这样的日常生活用品,提高到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今年,她还将机绣艺术融入传统服饰旗袍上去。 签约机绣大师王文瑛,是一次传统手工艺和服饰文化的结合。智隆文化负责人吴慧淓女士觉得,要传承就要创新。通过王文瑛大师的绣品和技艺,让这两项传统文化一起传承和推广出去,也使每一件旗袍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作为杭州工艺美术的重要展示平台,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杭州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保护。对于本次设计营活动,馆长王英翔说,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让更多的国际友人、年轻人走入博物馆,切身感受运河文化、非遗技艺与传统民俗。同时,提出新的设计构想为杭州城市礼品做出新的尝试与探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走进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人:不能让老技艺没着落
- 下一篇:钱利淮: 竹编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