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手工制茶:茶叶妙焙出奇香


    导语:铁观音茶,汉族传统名茶,属于青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原产于福建泉州市安溪县西坪镇,发现于1723—1735年。“铁观音”既是茶名,也是茶树品种名,铁观音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铁观音独具“观音韵”,清香雅韵,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香气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除具有一般茶叶的保健功能外,还具有抗衰老、抗动脉硬化、防治糖尿病、减肥健美、防治龋齿、清热降火,敌烟醒酒等功效。
    在福建省安溪县西坪镇,安溪铁观音的发源地和主产区。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这里长年朝雾夕岚、温和湿润、峰峦竞秀、泉甘土赤,是个得天独厚的茶区,长久以来逐渐形成了茶山如海,绿浪起伏的秀丽景色。
    魏月德是安溪铁观音手工制作技艺的第九代传人,正是有了这种流传了上百年的手工制作技艺,才使铁观音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名茶之一。
    开工前要“三杯清茶敬观音”是先祖魏荫传下的老规矩,也是我们今天追寻铁观音起源的线索与脉络。
    关于铁观音的起源,在安溪民间乃至福建省内有许多种,而流传最广泛的是关于魏荫的传说。
    相传,清雍正三年前后,住在西坪尧阳的老茶农魏荫勤于种茶,又信奉观音,每日早晚必在观音像前敬奉清茶三杯。有一天晚上,魏荫在熟睡中梦见自己在石缝中发现一株茶树,它枝壮叶茂,芬芳诱人,正想探身采摘,突然传来一阵狗吠声,把一场好梦扰醒。第二天清晨,魏荫循梦中途径寻觅,果然在观音仑打石坑的石隙间,发现一株茶树。他喜出望外,遂将茶树移植在家中的一口破铁鼎里,悉心培育。茶树经数年的繁殖,株株茁壮,果然茶质特异,香韵非凡。一天,有位私塾先生饮了此茶,便惊奇地问:“这是什么茶?”魏荫就把经过告诉了他,先生听后说:此茶乃观音托梦所获,应称‘铁观音’。魏荫听后,连声叫好。
    从此,魏荫被认为是铁观音母树的发现者,同时也成为铁观音制作技艺的创始人之一。
    
    手工制茶
    做手工茶是很讲究的,需要“天、地、人”三者合一。即需要良好的地理条件、晴朗中温的气候条件以及日照温和的天气环境,还需要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加工师傅才能生产出好茶来。而魏月德做茶就一定要选择今天这种天气,否则他是绝对不会动手的。
    这些茶青是魏月德下午2点刚刚从海拔1000米的坐东朝西的山坡上采来的,保证是“三叶一芽”的上好品质。对于铁观音的采摘时间有严格的规定,必须在每日露水干后方可开始采摘,所采的鲜叶称为“午青”。这段时间茶树的光合作用最为活跃,茶叶中氨基酸含量最多,水分含量也相对较少,成茶品质最好。
    在采摘过程中,采下的茶梢不能大把握于手中,以防损伤芽叶。有经验的茶农会把采下的鲜叶蓬松地放入茶篓和茶袋中。而采下的茶,也要及时运往加工地进行摊晾。
    今天,老魏请来了家族中另一位制茶高手——堂兄魏双全作帮手,他俩在一起合作已经超过30年了。
    做茶讲的是感觉和悟性。在这道看似简单的“晒青”和“凉青”的过程中,老魏仅凭手指就能感觉出茶青的细微变化,并根据茶青的“走水”程度决定下一步操作。
    所谓“晒青”,又叫做“日光萎凋”,如果遇到阴天则可以采取吹风萎凋的手法,目的是使新鲜的茶叶散失一定的水分,以促进鲜叶物理和化学特性的变化。而凉青,则是指经过晒青后的茶青进行及时摊凉的过程。凉青的目的是静置青叶,使叶梗中的水分互补平衡,即所谓“走水”。通过这个步骤,可以促进决定铁观音品质的物质成分逐步形成。此时,看上去他们的每一个动作仿佛都非常简单,但对日后茶叶的口味和品质却有着微妙的影响。
    “晒青”、“凉青”,与“摇青”一起,被统称为铁观音的“做青”阶段。
    铁观音幽芬的兰花馥郁,回甘绵长醇厚的口感,以及神秘而难以描述的观音韵的奥秘,都是通过做茶师傅在“做青”阶段的超凡的技艺所形成的。而这也是铁观音能成为中国半发酵类乌龙茶最杰出的代表的原因。
    中国是茶的故乡,产茶历史悠久,产区辽阔,茶树品种繁多,种类齐全,因自然条件各异及采制加工方法不同,从而形成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茶品。其中,按照加工制作工艺的不同所发展出的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的分类方式最为流行。所谓不发酵茶主要包括以龙井,碧螺春为代表的绿茶;全发酵茶则指的是各类红茶以及普洱茶,以安溪铁观音为代表的乌龙茶则是半发酵茶的典范。
    摇青是最关键的工序,一共要“四摇四凉”,讲究的是动静结合。简单的说,摇青的目的就是去除杂味,留存铁观音独特的香气和韵味。特别要说的是,铁观音的香味形成完全是摇青的结果,没有添加任何香料。
    魏氏有着家传的制茶密诀,老魏从小就要开始背诵,并在以后不断的制茶过程中逐渐领会,体悟其中的秘诀。
    
    手工制茶
    一遍摇青摇均匀,二遍摇青摇水分,三遍摇青摇香醇,四遍摇青摇音韵。
    老话说“看青做青”,也就是说摇青并无定式,制茶人得根据茶青的老嫩、芽头的大小,空气的温湿度等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魏氏有自己独特的“望、照、闻、摸”的观察方法。老魏说,没有做上万斤的茶,是无法完全掌握的。
    最为玄妙的是,老魏能用不同的手法摇出不同的香味,并能很好的保留“香、甘、醇、厚”的茶韵。当然,手法是绝对保密的。
    为了保持香味的纯正,最后一道凉青过程是绝对不能触摸茶青的。
    铁观音具有独特的天然香味,滋味醇厚甘鲜,令人饮后满口生津、齿颊留香、喉底回甘、兼具红茶的甘醇和绿茶的清香。有人评价铁观音,说它一泡清贫营养、二泡微澜心赐、三泡回味甘甜、四泡流香溢艳,直至七泡仍余香生津,驻扎丹田之气。而要尽享铁观音所带给我们的愉悦,则泡茶时所需的水也是很有讲究的。
    品茶论水的理念自唐代茶圣陆羽以来一直为中国人所推崇。陆羽在其所著《茶经》中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砾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在《红楼梦》中“妙玉论茶”一段里,也特别强调了烹茶所用之水乃是采自“隔年蠲的雨水”和“梅花上的雪。而宋代的宋徽宗赵佶则说得更加直接。
    陆羽,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人,又号“茶山御史”。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的《茶经》中,对制茶用的器具有这样的描述:“灶,无用突者。釜,用唇口者。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这也与今天的安溪铁观音手工制作过程中,“炒青”与“烘焙”阶段所用的器具依然十分相似。
    “炒青”的目的是让香味定型,老魏至今还遵循着传统的手炒茶的方法。将摇青发酵适度的茶青放入郭温达二百摄氏度的铁鼎中,用手或手握俗称“木扒手”的小木板不停翻动翻转茶青,等到青草味去尽,香味清醇,鲜叶全部变为暗绿色时,就可以起锅以供揉捻塑形。老魏用体温来感觉锅内的温度,魏双全掌握着火候,两人配合极为默契。炒青可以通过高温快速破坏茶叶中酶的活性,停止发酵,稳定摇青已形成的品质。
    揉捻是为了将叶汁挤出,使之粘附叶表。传统揉捻是将炒青茶叶放于木质茶板上,用手团推动产生揉搓力使茶叶初步卷曲成条,或用茶倚人站立茶板上,手扶横杆,用脚将炒青叶集中起来,前后用脚退滚,边拢边揉。搓出叶汁,使叶子初步卷曲成条。这个步骤现代制茶已经完全用机器替代,但老魏还是坚持用手揉搓。他的手与茶叶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奇妙的感应。
    炭火烘焙是老魏的拿手绝活。对每个环节要求都很高,魏双全小心细致的整理了2个小时,才使炭火达到了烘焙的要求。将茶叶解散,放在焙笼中进行短时间的高温火焙,这是以火调水去除水份的特殊技艺。之后再进行低温长时间烘焙,以草木灰为调温手段,用眼的观察,手的感知来把握,时间长达8小时以上,以提高茶叶的耐泡度、醇和度,熟化茶的香气,这是乌龙茶所独有的技艺,蕴含着准确的判断和精巧的灵性,只有有经验的老茶师才能熟练运作。为防杂味,焙笼一定要用旧的,烘焙的过程中也要小心茶末掉入炭火,否则茶叶就会有烟火味。
    烘焙与包揉是结合进行的,要交替操作3次。传统包揉用茶巾或布袋将烘焙的湿茶胚包裹成团球行。拧扎紧后,使茶团在抓、压、转、搓等力的作用下使茶胚进一步卷曲紧结成型。
    老魏不断的用手和鼻子来掌握火候,此时的烘焙房里已经充满了最好的铁观音独具的兰花香。
    铁观音,要发其香,除了好茶好水好火之外,仍需恰到好处的技巧。使用不同的器具,香即不同。使用闻香杯,初时会感到气体微烫,有草青气覆盖而来,顷刻散去。稍微冷却,即有极浓之香,自杯底悠然飘出,那香气在螺旋上升,散入身体,几乎可以感觉到肌肤吸收时的扩张。然后浓香散去,香味变得琢磨不定,忽浓忽淡。可是无论你爱它浓也好浅也好,都由不得你的心意,它的变化是随意的、漫不经心的,你唯一可做的就是静心等它来。
    对于冲泡铁观音所需要的水温,也是有严格的讲究的。传说古人曾以此为主题讲述育人的道理,因为水的温度主宰了浮沉,温水冲的茶,茶叶轻浮在水上,没有浮沉,又怎能散出它馥郁而优雅的清香呢?沸水冲泡的茶,一次一次冲击茶叶,茶叶浮浮沉沉,逼出了春雨的清幽、夏阳的炽热、秋风的醇厚、冬霜的清冽,有千百滋味,才能泡出一壶好茶。古人讲品茗,总是把饮茶提高到一种典雅清和的意境中,展现出对于生活的享受与情趣。真正的茶人品茶,最好是山堂夜坐,亲自动手,观水火相战之状。听壶中沸水发出像松涛一般的声音,香茗人杯,茶烟袅袅,恍若置身于云光缥渺之仙境。掀开洁白的细瓷盖碗,捏几粒紧团的铁观音,冲进热腾腾的开水,再捂上盖子。想像在氤氲的温暖中,铁观音伸枝展叶,渐渐释放幽兰的馨香。掀盖,继续添水,一缕淡淡的茗香扑鼻而来。细瞧,那汤色圆润,气味清醇。微呷一口,恬淡舒适,一股暖流直达肺腑,引得多少爱茶人心旷神怡地去享受山涧润心的洗礼。品茶自古讲究“和敬清寂”,以茶示雅,是历代文人在品茗活动中所追求的艺术情趣。
    当我们追随着传统铁观音制作技艺的发展脉络,追寻在中国绵延历史长河中游弋几千年的茶文化时;当青龙入壶,翻腾沸腾,茗叶儿便复活了。于是,我们的精神与铁观音的精神相融,浓淡相宜,雅致经心。就这样,沸腾的安溪水,浇出一泓人生哲学,将中华文化洗礼得更加明晰。于是,一杯铁观音流淌出一条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积淀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和内涵,卷起滚滚波涛,涌动在每个爱茶人的血脉中。这是一条多么漫长的路程,积淀了安溪山山水水的多少底蕴,经历了多少春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