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传统服饰制作工艺也在失传


    导语:传统服饰是民族文化及历史的一种集中体现,民族服饰上面的图案都蕴含着每个民族背后的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时光的流失,时装的普及,传统服饰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今许多人连自己本民族的服饰纹样寓意都知之甚少。
    
    传统服饰
    白者黑和陶志南都承认一个事实——穿着民族服装人数的减少,使得一些传统图案得不到采用,逐渐失传。不少人在面对传统图案时很难详细解说,要解读传统图案就变得越来越难。
    白者黑介绍,绿春县博物馆是全世界哈尼族藏品最多的博物馆,馆内一共收集了来自国内外的46套哈尼族服装。对于博物馆中陈列的民族服饰图案,工作人员介绍得比较笼统。如衣服上银饰的太阳、月亮图案,表示对日月的崇拜。但细问起其内涵时,工作人员也同样难以解读。
    至于《红河民族图案集》中印出的哈尼族图案,大多已经很难见到,讲解服饰的工作人员更是难以解读其中的含义。
    不仅穿着民族服装的人数在减少,传统民族服装生产环节也随着科技的进步在逐渐流失。
    传统哈尼族服装的制作要经过棉花去壳、纺成线、织成布、染色、剪裁、绣花边、上银饰等16道工序。按照传统工序制作一件衣服要2个月时间。由于科技的进步,很多手工作坊都直接购买外来布料。完整的制作工艺目前只有绿春哈尼族服饰传习馆还能掌握。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开远市中和营镇的苗族同胞。
    陶志南介绍,苗族的祖先从山东经过3次大迁徙,才来到云贵高原和东南亚一带,因此百褶裙的褶皱代表着迁徙所经过的山川和河流,褶皱里的蜡染画代表着耕作的土地和家园。而百褶裙上的两圈线条,分别代表苗族迁徙时所跨过的黄河和长江。但再细问传统服饰的其他图案代表什么,中和营的多位苗族同胞也同样难以回答。对于《红河民族图案集》所收集的苗族图案,他们表示,大多数图案都见过,却不知道其中蕴含的意义。
    
    传统服饰
    民族服装中兴
    难以挽救传统图案的没落
    顾客嫌传统图案的服饰样式陈旧,目前生产的服装有60%都是进行过改良的。改良后的哈尼族民族服装,有的已改变了过去黑色打底的传统,用起了红色,宽大、艳丽的花朵图案取代了传统图案。
    白者黑介绍,绿春县的哈尼族文化是全国保存较好、最具开发潜力的。目前,绿春有一个哈尼族传习馆、2个机器化民族服装生产企业、30多个手工民族服装作坊。周边各县的民族服装制作难以和绿春相比,上级政府的接待人员服装和国家级庆典的哈尼族服装大多选自绿春。哈尼族服饰系列产品将是绿春最有潜力的文化产业。
    从2004年绿春县开始举办大规模长街宴,绿春的哈尼族服饰改革步伐开始加快。由于长街宴吸引了外界的大量哈尼族同胞和游客前来参加,在盛大的节日中,漂亮、艳丽的民族服装成了相互攀比的对象。自此,绿春的哈尼族服饰改革拉开序幕,一些漂亮的图案被采纳,精致艳丽的布料也被采用。
    绿春都玛服装厂的负责人白丽表示,自己服装厂生产的哈尼族服饰,既有泰国的阿卡人前来订购,也有欧美游客购买,但最主要是销往绿春和周边的哈尼族聚居区。由于顾客嫌传统图案的服饰样式陈旧,目前生产的服装有60%都是进行过改良的,例如吸收了唐装的大花口。改良后的哈尼族民族服装,有的已改变了过去黑色打底的传统,用起了红色,宽大、艳丽的花朵图案取代了传统图案。传统图案在新一轮的服饰改革中日渐没落。
    而在开远市中和营镇跃进社区,民族服装生产的兴旺从1997年开始。当时,一位远嫁美国的中和营镇姑娘,开始在美国销售开远的苗族服饰。她的哥哥李文武说,从1997年到2007年间,他们每年都要向美国寄去200到300套苗族服装,全是由麻布手工制成的苗族传统服饰,都没有进行过改良。1997年时,做一套衣服的成本只是250到300元人民币,到了美国就能卖300美元。其间巨大的差价让李文武家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由于国内物资价格上涨,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李文武家不再做民族服装出口生意,转而向国内销售。但他介绍,在国外销售的传统服饰,到了国内就卖不走。国内顾客对苗族服饰,要求的是时尚和便宜。这迫使他们不得不进行改良,用新款式的花纹取代了传统图案。由于价格降低,不再使用传统麻布,质量与出口的服装相比也有差距。另外,款式上还增加了冬装、夏装、演出服和超短裙。他坦言,在超短裙上很难体现代表长江和黄河的两道圈,自己也担心有着丰富内涵的传统图案消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