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绣娘富了:传统工艺发展找准方向


    
    多彩贵州网讯   去年贵州两会上,多年从事民族工艺品生产的省政协委员、晟世锦绣公司经理余英提出了“加速民族手工企业产品化与市场化”的提案。提案建议:推动多彩贵州产品化落地;推广“企业+大师”模式共创发展格局;扶持企业跨区域发展。
    今年1月,在贵州丹寨县的晟世锦绣公司,59岁的老绣娘张普发正围着铁炉子聚精会神地做着绣活。“我从11岁就开始学绣,到今年都绣了48年咯。”张普发边绣着苗绣,边和记者聊天。“现在年纪大咯,有点看不清了,手脚也没以前灵光了。”
    59岁的老绣娘张普发
    张普发告诉记者,她的4个子女,有三个都在读大学,最小的一个还在读高中。“没办法啊,家里要用钱,在家坐起也是坐起,还不如来这里补贴点家用。”如今,老伴出去打工,儿女都在外读书,家里没有了牵挂,张普发一个月做苗绣还能挣1500元。“过去绣点花也就是给自己、给姑娘穿戴哈,从没想过还能挣钱。”贵州加大了对传统工艺的开发,凯里职业学院还请张普发去培训过学生,她的学生有的还在多彩贵州“两赛一会”上获过奖。
    在对余英提案办理的回复中,省政协提案委提到贵州省实施的锦绣计划。之前,贵州省委省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出台了锦绣计划的相关意见。该计划从2013年实施以来,惠及了30余万从事特色手工业的妇女,张普发就是其中一位;重点培育了30家优强企业,晟世锦绣公司位列其中。
    贵阳青岩祥纹银饰的老板卢贵化跟记者谈到一件事:在他身边一些做银饰的朋友急于求成,从网上随便搜索一些图案,采用一些简单的现代工业流程的办法,虽然加快了生产速度,却摈弃了传统工艺中精湛的技艺,导致饰品的艺术价值和产品质量降低。“虽然产品数量上看起来上去了,但宣传和推广渠道也并不匹配,反而积压了大量银饰,一些人只能通过带着银饰沿街叫卖的方式销售。”
    在卢贵化看来,传统工艺创新是必须的,但要保留其“根”,应从艺术创作和人性化方向发展。卢贵化很赞同“企业+大师”的模式,他建议:“我们应该邀请艺术大家到工艺品产地实地采风,为中小企业出‘命题作文’来刺激工匠们的创作灵感。”
    “我们也在不断探索中,今年我们将推出更多面向大众和市场化的产品。”今年两会上,余英委员对记者说,晟世锦绣还将在电商领域继续扩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