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老手艺成了新事业 木匠杨正大还有个“小目标”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曾小颖 分站记者 赵书陶 怀化通道报道 
    “有份事做”和“有事可做”是不一样的,这不是绕口令,是通道县双江镇琵琶村的木匠杨正大的感慨。 
    说这话时,杨正大带着儿子杨清华正在“加班”。杨正大赶制的是村里定制的木质侗族风情宣传廊,凿榫打眼、飞檐“盖帽”,将成为琵琶村以后发展侗寨游“客人来了一眼就看得到的侗家风情”。 
    有份事做就是找点活赚个辛苦钱户口,有事可做则是找准了一条路,能把自己、全家甚至乡亲们带出来,杨正大解释,就像自己当木匠,“以前当几天木匠只为接活糊口。想不到现在发展旅游,老手艺成了‘作品’、‘事业’”,杨正大的手艺不错,几年下来不仅自家脱了贫,还带着村里十来号人在十里八乡承接木楼、寨门、鼓楼等传统侗族建筑,成了杨师傅、杨队长。 
    其实,现在带着乡亲做木匠赚钱的杨正大,早两年还是村里未脱贫的红牌户,家里两个儿子上学,妻子又有病在身,自己“一人作田四人吃”。其实杨正大有一手好木工手艺,不光能建木楼,还能搭寨门、鼓楼甚至修风雨桥,算得上侗族传统木建筑的老师傅。可杨正大看到身边水泥房子水泥桥越来越多,总觉得木匠手艺没啥用,偶尔遇上村里人建房子,他就做点散工,“赚个油盐钱,再混两顿饭”。 
    结对帮扶杨正大的是怀化市委常委、通道县委书记印宇鹰。三年前,看到杨正大空有一手好木艺,却蹲在家里受穷,印宇鹰和村里的干部商量着推杨正大一把,想让他靠手艺脱贫致富。 
    正好坪坦乡一处侗寨搞风貌改造,要重修寨门和鼓楼,印宇鹰查看过老杨的手艺后推荐他去试试。几个月下来,杨正大拿到了第一笔“成千上万”的工钱。尝到了甜头的杨正大开始外出做工、接活,鼓楼、寨门、风雨桥样样都能建,不光自己打响了名气,去年起他还带着二十个村民到临口镇、下乡乡建木楼、搭寨门、鼓楼甚至修风雨桥,三月工程下来,平均每人挣了快两万元。 
    村口小卖铺的农妇印证了这一说法,村里工价账得快,七八年前,琵琶村里做大工(起屋木匠)一天才十几块二十块,现在杨正大他们走出去修侗寨做木匠,一天就是两百块,少了还没人干。 
    传统侗族木建筑不用一丁一卯,也没有任何图纸,建筑格局全部在木匠师傅脑袋里。这固然带着艺术创作的浪漫,但也容易造成工艺失传。为了更好传承“没有一张图纸,不用一颗钉子”的侗族建筑技艺,还收了儿子杨清华等6个后生,当起了带队师傅。 
    乘着发展旅游大产业的东风,又找准了自身的优势,杨正大发现,原来受冷落的老手艺、苦活计不光让自己好过了,甚至能成为带动大家一起脱贫的事业。 
    接下来我还有个小“目标”,杨正大说,自己想把这只目前还零散的琵琶村木匠队带出来,在村里也在县里多建几座大家伙,让外面来的游客更多看看自己和伙伴们的“琵琶造”木匠手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