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村串户的老木匠渐行渐远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9:11:16 姑苏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手工锯、手工刨、手工凿、木工斧、墨斗……这些木工工具都被81岁的张兴宗打理得干干净净,一点也没锈蚀。为防止斧头生锈或被小孩子摸到,张兴宗还将斧头刃用棉线做成“刀鞘”,将刃保护起来,足见张兴宗对这套工具的热爱。 上个世纪的农村,谁家有婚嫁喜事,都会请木匠到家中打几套嫁妆;谁家缺什么家具,也会请木匠来打桌子、凳子等家什。那时的木匠生意非常红火。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曾经从木匠手中制作出来的家具,已经被现代化工厂的生产线所取代;曾经挑着工具走村串户的老木匠,也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在传统与现代进步之间,耄耋之年的老木匠张兴宗感慨万千……一套工具承载满满的回忆 张兴宗家住园区唯亭街道亭苑社区A区。在他家中,有一间房子是专门摆放木工工具的。虽然从68岁起不再帮人家做家什,但13年来,他使用的工具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拿出来擦拭上油,保存得非常好。 “我是14岁开始跟着姐夫学徒,学了五年出师。”张兴宗告诉记者,他原来住在唯亭后港村先锋大队,家中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年少时父母没有经济来源,日子过得非常苦,连学也上不起。在张兴宗14岁时,父母将他托付给做木匠的姐夫,跟着姐夫学手艺。那个时候,学木匠一般都是跟师父“学三年、帮三年”才能期满学成。由于张兴宗跟的是自己的姐夫,最终只学了五年,就让他出师了。 虽然是跟着姐夫学,但张兴宗很认真加上头脑灵活,手脚麻利,学起锯木、画线、凿眼、雕花等,基本教一遍就会,姐夫也特别喜欢这个小舅子。按当时的行内规矩,学徒是要交学费的,而且一般不发工资。但张兴宗的姐夫对他特别照顾,不仅不收他的学费,还给他发点工资补贴家用。所以,木工生活再苦再累,张兴宗都不给姐夫丢面子,且很快掌握了锯工、雕花等相关的手艺。当他从姐夫手中出师后,他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木工工具。中间,除了磨损和断裂的工具需要更换外,他的斧头、墨斗、凿子等一大批工具,从他14岁就跟随到现在。张兴宗对它们有了深深的依赖和感情。 曾带着徒弟坐火车去做工 上世纪,在张兴宗所在的后港村,张兴宗是出了名的老木匠。因为他的技术比较全面,而且精工细作,做出来的木工成品都是“呱呱叫”。因此,他的活计都是“三五年接牢的”,每年除了春节可以休息四五天,其他时间都在走村串户。 “做百家事,吃百家饭,受百家尊敬。”张兴宗说,那时手艺好的匠人,在农村大受欢迎,而且日程基本安排不过来,还有的家庭抢先到他家里搬大锯等工具,生怕他说话不算数到别家做工。而做得好的木工手艺,自然是不用一颗铁钉的榫卯技术。尤其是手工制作的桌子、凳子、大床、花窗、木船等,没两把“刷子”,根本做不到。在众多匠人中,张兴宗的手艺也比较全面,“六木”中他会了“五木”,即“大木”——造房子相关的木工活动;“小木”是做床;“方木”做桌子、凳子;“船木”做木船,“雕木”就是会雕花。“六木”中的“圆木”其实就是“箍桶匠”技术, 这是另外一门手艺,张兴宗没有学。所以,一般家庭打些家什,包括灌溉用的水车等,他一人就能搞定,所以,村民们都觉得请张兴宗做工非常“经济划算”。 “我最远的是从唯亭到望亭做工。”张兴宗说,他带着几名徒弟搭乘了1个小时左右的火车赶到望亭,做了近一个月才回来。而周庄、甪直也有条件好的人家请他去做专用于出租的轿子。 老木匠上了老年大学 如今81岁的张兴宗早已离开曾经热爱的匠人生活。搬进动迁楼后,他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儿子和女儿也都长大成人,家庭经济也没了负担。现在每年还享受着政府所给的养老金,快乐地享受着晚年生活。 看着时代的进步,张兴宗对曾经的匠人生活还有点恋恋不舍。“以前一家有事,左右邻居都来帮忙。家中有匠人,邻居们也来串门,那种感觉,现在很难找到了。”张兴宗说,除了对自己手艺的不舍,还有对那个时代的回忆。因为现在的各种家具,大多是生产线上下来的,锯木头也不需要人工了,全是电锯。做一套家具以前需要十天半月的,现在无论是房屋装修,还是婚嫁喜事,绝大多数家庭都是到外面购买家具。 “我老了,拿不动斧头,拉不开锯了。倒给我省下不少时间丰富老年生活。”张兴宗说,现在他参加了亭苑社区老年大学学习班,每天学习书法、养生、绘画和戏曲表演等。由于以前学木工时有雕花基础,现在他已经是绘画班上的高手了。以前只是喜欢听戏曲的他,现在不仅会唱锡剧、越剧、黄梅戏,还加入了12人一组的戏曲表演班,他还是这个班子里敲板的成员,经常上台表演。业余生活安排得满满的。社会在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当然也会促进木工技艺的进步,有这些,我就非常高兴了。”张兴宗微笑着说,家中的木工工具,就当做他对那个时代的记忆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