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中医 > 中医知识 > 本草方剂 >

乌蔹莓


    
    乌蔹莓简介
    乌蔹莓,又名乌蔹草、五叶藤、五爪龙、母猪藤,为葡萄科植物乌蔹莓的全草或根。茎圆柱形,扭曲,有纵棱,多分枝,带紫红色;卷须二歧分叉,与叶对生。叶皱缩;展平后为鸟足状复叶,小叶5,椭圆形、椭圆状卵形至狭卵形,边缘具疏锯齿,两面中脉有毛茸或近无毛,中间小叶较大,有长柄,侧生小叶较小;叶柄长可达4cm以上。浆果卵圆形,成熟时黑色。气微,味苦、涩。
    乌蔹莓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治痈肿,疔疮,痄腮,丹毒,风湿痛,黄疸,痢疾,尿血,白浊。用于咽喉肿痛、疖肿、痈疽、疔疮、痢疾、尿血、白浊、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1、陶弘景:捣敷疮肿,蛇虫咬处。
    2、《唐本草》:主风毒热肿,游丹,蛇伤,捣敷并饮汁。
    3、《履巉岩本草》:治痈疽发背,捣烂罨患处。
    4、《纲目》:凉血解毒,利小便;根擂酒服,消疖肿。
    5、《草木便方》:清热解毒,涂疮毒,消结核,九子虚气疡。补益虚损。
    6、《分类草药性》:去风散痰。治五种黄病,母猪风;涂疮毒。
    7、《江苏植药志》:热水泡,熏腿可止痛。
    8、《贵阳民间药草》:治风湿瘫痪。
    9、《湖南药物志》:治偏头风,痔疮。
    10、《闽东本草》:治热泻,血痢。
    乌蔹莓的药用价值
    1、治一切肿毒,发背、乳痈、便毒、恶疮初起者:五叶藤或根一握,生姜一块。捣烂,入好酒一盏,绞汁热服,取汗,以渣敷之。用大蒜代姜亦可。(《寿域神方》)
    2、治项下热肿,俗名虾蟆瘟:五叶藤捣敷之。(《丹溪纂要》)
    3、治发背、臀痈、便毒:乌蔹莓全草水煎二次过滤,将两次煎汁合并一处,再隔水煎浓缩成膏,涂纱布上,贴敷患处,每日换一次。(《江西民间草药》)
    4、治无名肿毒:乌蔹莓叶捣烂,炒热,用醋泼过,罨患处。(《浙扛民间草药》)
    5、治喉痹:马兰菊、五爪龙草、车前草各一握。上三物,杵汁,徐徐饮之。(《医学正传》)
    6、治肺劳咳血:乌蔹莓根三至四钱,煎服。或加侧柏、地榆、青石蛋各三钱,同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7、治风湿关节疼痛:乌蔹莓根一两,泡酒服。(《贵州草药》)
    8、治小便尿血:五叶藤阴干为末,每服二钱,白汤下。(《卫生易简方》)
    9、治白浊,利小便:乌蔹莓根捣汁饮。(《浙江民间草药》)
    10、治毒蛇咬伤,眼前发黑,视物不清:鲜乌蔹莓全草捣烂绞取汁二两,米酒冲服。外用鲜全草捣烂敷伤处。(《江西民间草药》)
    11、治蜂螫伤:五爪龙鲜叶,煎水洗。(江西《草药手册》)
    12、治跌打损伤:五爪龙捣汁,和童尿热酒服之,取汗。(《简便单方》)
    13、治跌打接骨:血五甲根晒干,研细,用开水调红糖包患处。(《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
    乌敛莓与绞股蓝的区别
    乌敛莓与绞股蓝二者药性不同,植物形态很相似,但区别还是有的。
    乌蔹莓:葡萄科乌蔹莓属多年蔓生草本植物。鸟趾状复叶互生,卷须与叶对生,小叶5枚有小叶柄。
    绞股蓝:葫芦科绞股蓝属多年生草质藤本。鸟趾状复叶互生,卷须生于叶腋,小叶常5~7,有小叶柄。
    二者从形态上看很相像但是有明显的区别。绞股蓝茎蔓是绿色的,乌蔹莓是褐红色的;绞股蓝的卷须生于叶腋,也就是说和叶子是在茎的同侧,而乌蔹莓的卷须与叶对生,与叶片生长方向相反;绞股蓝的叶片沿叶脉有刚毛,中叶片与其它叶片等大或稍大,小叶柄短。而乌蔹莓叶片光滑无毛,中叶片比其他叶片大许多,小叶柄稍长;绞股蓝味甘、微苦或不苦,尝之有清香味,后味是微甜的。乌蔹莓味苦,尝之酸、麻、苦难以下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