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信仰 >

北京日坛祭日典仪首次恢复


    导语:“祭日”是农耕社会里人类对太阳的一种原始崇拜。根据乾隆年间文献记载,一年春分之日的日出之时,皇帝会在日坛举行祈福的“祭日仪式”,平民百姓不得参与。祭日仪式分为卤簿仪仗、乐舞和祭坛礼仪三部分,其中的音乐、舞蹈、礼仪、服装道具乐器等都有讲究。
    
    3月20日,“皇帝”在祭日典仪中。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北京3月21日专电 (记者孙伟丽)3月21日春分,已中断160余年的日坛祭日典仪在北京恢复。消失多年的雅乐乐器齐声而鸣,数百名观众与“皇帝”共同行“太阳礼”表达对自然的崇敬。从1990年至今,北京“天、地、日、月”四大祭祀活动全部复原。
    祭祀活动包括三部分,卤簿仪仗、乐舞和祭坛礼仪。浩浩荡荡的卤簿仪仗手持兵器、旌旗、幡、伞盖等道具,从圆坛西天门外沿神路走进坛内。“皇帝”带着十余位大臣缓缓走上拜坛,行祭日礼仪。
    伴随着祭日仪式,64位舞生以八佾队形排列,在拜坛下跳起武功舞和文德舞,分别代表武得天下,文治天下的含义。舞蹈分为“初献、亚献、终献”三个乐段,每段28个舞蹈动作。舞蹈动作缓慢,每个动作都会维持一段时间。初献是武功舞,亚献和终献是文德舞。
    中国古时有“皇帝视天地为父母,视日月为兄弟”的说法,历代帝王都对祭祀天、地、日、月极为重视。祭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祭礼之一,在规模上虽比不上祭天,但仪式也颇为隆重。现存下来的祭日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大明神”(也就是太阳)的地方。据史料记载,“祭日”于清朝道光二十三年后逐渐消亡,至今已中断了160多年。
    从1990年开始,北京市陆续恢复“天、地、日、月”四大祭祀活动。1990年,地坛在文物专家的指导下根据史料复原清朝祭地表演,在春节庙会期间举行。2002年,天坛在春节期间复原清代的祭天仪仗表演,2004年又恢复祭天乐舞表演。2010年,月坛于中秋节前夕复原了中秋祭月乐舞表演。
    记者孙伟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