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信仰 >

大凉山义诺彝族的“吉觉”


    
    “吉觉”仪式是彝族驱遣类仪式中极为重要的一种。
    义诺彝族地区作为彝族传统文化的腹心之地,有着最传统和最纯正的彝族宗教文化。特别是在美姑县,大大小小的仪式活动占据了山地彝族人一年中的许多时间。 每年的7月末、8月初之际,在美姑县,“吉觉”仪式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性的宗教节日活动。各种宗教仪式之所以如此兴盛,是毕摩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也是“鬼巫信仰”在彝族群众心中有强大影响力的结果。鬼神崇拜在义诺彝族民间极为普遍,彝族人生命过程中的一切遭遇,都可以和鬼神扯上关系。在美姑,几乎每一种疾病都有一种鬼名与之相对,且都有相应的仪式活动去拔鬼禳灾。彝族群众深信,这些游荡在周围的孤灵亡魂,天界中性情不定的“神”以及地下的邪祟怪灵随时随地都会来左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为了更好地生存,避免灾祸死亡,人们便想出各种办法来控制和利用这些鬼怪。这也正是“吉觉”仪式的深层信仰内涵,它深刻地反映了彝族群众求吉避凶、祈福禳灾的心理,增添了人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以及对生活的希望。
    “吉觉”仪式是彝族驱遣类仪式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吉觉”是彝语的音译:“吉”,意为敌人或敌咒,“觉”,有转、返之意,“吉觉”意为“转回敌咒”。彝族有谚语称:“春季要还债、夏季要吉觉、冬季要赎魂”,因此“吉觉”仪式一般在夏末秋初举行。当地彝族人认为,到了这个时节,一年就过了一大半,万事万物都开始回落,各种不好或反面的东西开始降临,“吉觉”就是为了扭转这个趋势,使万事万物都朝有利的方向走;另一方面,在与人的交往中,人们总会犯下大大小小的口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又在不停地索取自然,这些都是债,需要偿还,如果不偿还,就会有鬼怪作祟,使全家人不得安宁。“吉觉”仪式就是在这种意识下,以遣返、还债、驱鬼并扭转劣势为目的应运而生的。在义诺彝族的中心——美姑县,这种季节性的平安仪式“吉觉”,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宗教节日活动。
    “吉觉”仪式过程
    在义诺彝族地区的“吉觉”日期间,是毕摩最忙的时候。特别是在美姑县,只要上街,总能听到毕摩诵经、众人齐吼的声音。在美姑县郊的一户传统彝族家庭中,笔者见到了完整的“吉觉”仪式过程。
    毕摩做仪式前,主人家需准备几大枝树枝、一小捆草、酒、石头和牺牲。神座称“鹫毕十二子”,代表十二神,以6根树丫和6根树枝代表,放于毕摩背侧,此神座象征众神的神位。草偶是用草在仪式当事人头上圈绕后扎成的神鬼之形象。毕摩能插许多草偶,形状、名称各异。“曲石”是放在箩筐里面的小木块,代表金银,用来贿赂鬼灵。牺牲一般为两只大红公鸡和一头小黑猪。备好一应物件后,仪式正式开始,分为上中下三大场。
    上场是整个仪式的序曲:①放神烟,彝语称“木古茨”,在门前将一块点燃的火炭放入草堆(不可出火光),让袅袅升空的草烟通报神灵前来助法。②烫石净,彝语称“尔擦苏”,是将烧烫的石块投入水中,释放出蒸汽以除秽,将鸡在蒸汽上顺时针转一圈,意为洁身。在这两个仪式后,毕摩诵《波潘》,即起源经。③报人丁,彝语称“莫色母”,当事人摸箩筐里代表金银的小木块,毕摩将当事人的名字报知祖先或神灵,按照夫妻、长幼顺序依次而报。同时念诵《列依莫色木》经,即念主人家每个成员的名字。念诵完一段,毕摩就会将箩筐里代表金银的木块抛向前方,意为把鬼怪赶出去。
    中场:①返口业,彝语称“卡次卡哈布”,即反咒。毕摩口诵咒语《克次克阿觉》,请神灵将各种口舌是非鬼和他人对主人家的口头攻击驱遣回去。②祛业净业,彝语称“迪伟洪伟”,毕摩念诵《迪伟》经,将各种孽障驱逐清除。③绕匝,彝语称“石黑几”,用牺牲和金银“曲石”在头上绕圈,目的在于将人身上的各种疾病祸患通过这种方式转嫁到牺牲和金银上,有抵债之说。④杀牲,彝语称“则莫迪”。主人杀牲后将牲血盛在碗内交给毕摩,毕摩用树枝将牲血浇粘于神座上,以示献祭神灵。⑤打鸡鸣鸡,彝语称“瓦都瓦古”。毕摩念经向保护神打招呼,告诉他们要打鸡,代表打鬼的头,让鬼离开并声称打鸡是正义的行为。鸣鸡是“吉觉”中一场重要的仪式表演,毕摩认为,死鸡只有在此时节中才能复鸣。杀鸡后,毕摩和帮手用嘴对准鸡的肋骨下吹气,使死去的鸡发出啼鸣,仪式过程中要让死鸡啼鸣3次。每叫一次,念一段经,家人跟随和声,在场的所有人都可以吼叫,代表一起赶走鬼。⑥报牲遣牲,彝语称“莫农莫闪”,将牲尸头朝门外,毕摩念诵《报牲经》,向神灵或鬼报送牺牲,使它们欣然前来笑纳;掷草鬼,彝语称“尼茨朵”,毕摩将草鬼掷向门口,以示撵鬼;“瓦多”,毕摩将鸡掷向门口占卜,以鸡头朝外为吉;找魂,彝语称“伊茨纳色”,将主人家的灵魂找回来;“色福西”,将猪的苦胆取出交予毕摩占卜,以形长、黄色、汁多为吉;再献烧肉,用在火塘中烧熟的牲肉祭献神鬼,毕摩口诵《色福西》献词;献茶,彝语称“拉西”,将茶水献予神鬼,现在大多以肉汤代之,毕摩口诵《拉西》献词;防同食,彝语称“则克西”,即防止各种污秽之鬼来与人同食而污秽于人,口诵《则克西经》、《防同食经》。
    尾声阶段:①“孜斥”,即折杆断鬼。毕摩向一根蒿草杆念咒,然后将蒿杆折叠为几段缚于草偶身上,以示折断鬼腰,并与鬼断绝关系。②“总砍”,即断颈线,仪式开始前拴于当事人脖子上的线(一般是男人拴麻线,女人拴毛线),代表鬼怪祸祟缠身。此时用刀割断颈线,将这些线绕于“茨柒”(即涂有鸡血、与枝条捆绑在一起的草偶。)上,然后喷水于当事人头上,以示当事人与各种鬼怪、祸祟、疾病断绝关系,并转嫁到鬼的身上。最后,将“茨柒”送到村外通往“德布洛莫(鬼山)”的路边,将之放于树杈上,以示将各种祸祟、鬼怪、疾病驱逐回鬼域。
    整场仪式从下午两点进行到六点左右。
    每年举行的“吉觉”仪式活动,许诺了彝族同胞们一个吉祥安康、平安幸福的希望,这样的仪式活动为彝族山区枯燥单调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活力与生机。整场仪式就像是一场文艺大汇演,我们可以看到彝族群众丰富的草偶、泥塑、经文唱诵等艺术,也从中窥探出了彝族宗教思想的深刻内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