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湾民俗村
http://www.newdu.com 2025/01/10 06:01:38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民俗村是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余湾民俗村始建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目前尚存明清民居50余幢。整个民俗村将古文化溶于古建筑中,每种建筑风格体现出不同的古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建筑史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山东安丘市凌河镇石家庄的民俗村,该村树高林密,路直田方,一派生机勃勃的新农村兴旺景象。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民俗村是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余湾是与木兰山、木兰湖紧邻的一个风景秀丽的明清风格徽派建筑群古老村落。大余湾村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仍然保存着古建筑房屋四十余栋,是中华耕读文化的典型,它保留和继承了古代遗存中那种难得的恬静与淡泊的慢生活模式,拥有万亩油菜花、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湖北仅2家)。 从黄陂城区驱车沿“黄土”公路北上约10余分钟,便来到了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入口处,继续驱车向东北进入村级公路,行约10分钟,就到了大余湾民俗村。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尚保留完好的明末清初古民居建筑群,据当地村民介绍,这些古民居建筑群在鄂中、北极为罕见,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古民居“活化石”。 据史书记载,该民俗村始建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尚存民居50余幢,当地有一民谣形象概括了古民居建筑独有的特色:“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套客房,室内雕塑刻,门前面檐廊,方块石板路,滴水溅石墙”。和古民居同在的还有明清家具、农具、手工作坊等生产工具以及古朴的民风民俗。整个民俗村将古文化溶于古建筑中,每种建筑风格体现出不同的古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建筑史学价值和观赏价值。[1] 大余湾建在木兰山脉西峰山下,从山下俯瞰全貌,湾村左边蜿蜒的山脉连接稻田,象青龙浮于水面,村右一座山脉象白虎坐视前方,村前近处两座貌似乌龟的小山连绵起伏,不远处山上的大块花岗岩,象北斗星缀在湛蓝的天空,村后西峰山脉的山脊如同一条金线,连接着葫芦状的小山,湾前石溪中进水和出水两条溪流汇集于村中央的水池中,形成象太极图一样的涡流。村民们把这一村貌形象地喻为:“左有青龙游,右有白虎守,前有双龟朝北斗,后有金线钓葫芦,中间又有流水太极图”。 村民向我们介绍,民居一般分为四大房,每房一大院,由20余条巷子纵横隔开,每宅面积约300余平方米,两侧山墙均用方形石块垒成,墙高约6米,粘合石块的是糯米和石灰,从墙外观看,整个墙面的石块上有细直的雕纹,虽刻在每块石砖上,但整体看,每根雕纹从上至下又联成一条线,纹路极细密,工艺非常讲究。屋内结构基本为风格相同的三间格局,由雕龙刻凤的鼓皮格扇分为中堂和左右厢房,中堂内均有“天井”,屋内各种雕花隔门,古色古香。 我们走进一古民居,只见天井、庭院、大堂、卧堂等结构皆协调有致,在大堂和后厢房之间,有雕刻精美,完好无损的镂空鼓皮屏肩,其图案有蝙蝠、牡丹等,刀工精细,栩栩如生。正卧室里宽大镂雕木床陈于木板隔墙一侧,桌架上摆放着一些印刷或线装书籍,室内光线稍暗但儒雅书香之气却弥漫浓悠。过道阁楼上放着犁耙、手推水车等农具。让人仿佛置身于明清时代。[1] 黄陂区旅游局负责旅游规划工作的同志向我们介绍:黄陂将抓住大余湾民俗村喜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一契机,以保护这片具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人文景观为前提,对现有古民居进行整旧如旧,同时发展乡村民俗风情游,协调古老而独特的古建筑与现代文明的平衡关系,着重突出其明清建筑风格及乡村民俗;整理出几间民居作为乡村博物馆,陈列犁、抗旱工具、梁帽(高梁皮做的帽子)、粽叶蓑衣、雕花木床、太师椅、八仙桌、茶几、木版年画等,组织一些特色活动作为民俗展示,供游客观赏,达到既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人文景点旅游的可持续观赏。 走出大余湾民俗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武汉后花园”黄陂有如此珍贵的古文化遗存而欣喜,为广大游客能观赏到如此精美的旅游大餐而高兴,同时我又打内心羡慕大余湾的村民,有这么好古色古香、生态美景作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