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习俗 > 社交习俗 >

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西藏的哈达文化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
    敬献致送
    献哈达在西藏十分普遍,红白喜事、迎来送往、致谢等等都能派上哈达的用场,甚至人们互相通信时,也在信封内附上一条小哈达,以示祝福和问候。特别有趣的是,藏民出门时也随身带上几条哈达,以备在途中遇到久别的亲戚、朋友时使用。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我人虽离去,但我的心还留在这里。
    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用丝绸为料的。上品哈达织有莲花、宝瓶、伞盖、海螺等表示吉祥如意的各种隐花图案。哈达的质料,因经济条件不同而异,但人们并不计较质料的优劣,只要能表达主人的良好祝愿就行了。哈达的长短不一,长者1至2丈,短者3至5尺。
    根据不同的用场,哈达敬献、致送的方式也有所区别。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这表示对对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对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
    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般是白色的。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
    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节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奉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哈达的由来
    关于献哈达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说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路过西藏,向当地的部落首领献帛,古代汉族以帛为贽,象征纯洁无瑕的友谊。这样一来,藏族部落就以为这是一种表示友好、祝福的礼节,而月是从中原兴盛之大邦传来的大礼节,所以就一直沿用至今。
    还有-种更为流传的说法,哈达这一名称出现于古代西藏法王八思巴第一次返藏之时。众所周知,八思巴是藏族历史上,特别是中央同西藏地方关系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伟人。他于1244年随其叔父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前往西凉(亦称凉洲,今甘肃武威)会见元太宗窝阔台次子阔端。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八思巴被尊为国师、帝师。据说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于1264年第一次返回西藏,带回了绣有万里长城图案和"吉祥如意"字样的礼物--帛(哈达)。八思巴返藏后,向菩萨、佛像和僧俗官员敬献、赐奉哈达。据悉,史书中关于哈达的正式记载,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做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长久以来,关于"哈达"这个词的来源,也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源自汉族因为汉族地区丝织业发达而且哈达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有的说是来源于藏族,也有的认为"哈达"是古代突厥语和蒙古语中间产生的。而最重要的一种说法是,"哈达"在元朝时期从蒙古地区传入藏族地区,当时蒙族有使用"哈达卡"的习俗。据《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13世纪时,蒙古族在祝贺白月(正月)的礼节中,有与礼品一同献白布的礼仪。献白布应是献哈达的最早的形式,而这里说的白布就是哈达的雏形。
    关于"哈达"这个词的来源至今尚未定论,但哈达确实是元朝国师八思巴从蒙古地区带到藏区的。到了16世纪,随着黄教(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广泛传播和渗透,已带有几分宗教色彩的哈达重又回到蒙古地区,与蒙古地区原有的哈达融为一体,成为现在的内容更加丰富的哈达,成为蒙古族和藏族表示最高礼节的一种民俗用品。
    尚白文化
    在藏族的社会交往中,之所以长期盛行使用哈达这一礼仪之品,是因哈达的丰富文化内涵决定的。藏族人历来认为洁白、无瑕最能表达和象征人们真诚、纯净的心愿,所以人们自古以来在社会交往中使用洁白的哈达,以表达自己真诚、纯净的心愿。
    白色崇拜或尚白是藏民族深刻的文化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近来考古工作证实,自古以来藏族先民就非常崇尚白颜色。早在佛教入西藏之前,藏族先民就崇仰白事、白道,回避、忌讳黑事、黑道。《格萨尔王传》及其它许多民间故事中,以白人、白马、白云、白鹤等白色来象征和代表正义、善良、高尚的人、军队或事情,而黑人、黑马、乌云等黑色则是象征和代表邪魔、罪恶和不幸的。白色象征纯洁、无瑕、忠诚、喜庆、祥和、善业和正义,而黑色则相反,大凡都是邪祟、罪恶和不祥之兆,这已成为鲜明的藏族文化观念。在藏民族长期生活中形成的这种文化观念、文化心态,在日常生活中处处能够感觉到。房屋墙壁刷白灰,过新年时门窗和木制家具上用白面点白点或画白线,给酒壶、酒皿系上哈达或羊毛,为壶嘴、碗口贴酥油,在要道山口的石堆顶端放上白石等等,只要留意就会发现无处不见白色崇拜的印记。
    藏族尚白文化理念的产生和形成大大早于哈达的产生,而哈达只是较晚期出现的尚白文化心态表达的具体形式和便当载体。早在丝织品没有出现之时,藏族先民就是以羊毛、糌粑或白石、白灰等白色物品来表达和象征纯正、洁白的善心诚意。随着藏民族同内地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多,促进了文化的相互辐射。
    藏族先民对纯净皎洁无瑕的本能崇奉,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才逐渐形成了尚白文化心态。古印度佛教思想中存在的尚白传统,随着佛教传入西藏而影响了藏族文化思想,强化了藏民族尚白文化心态的理念。同时,蒙族的"哈达卡"和汉族地区发达的丝织业又给这一文化心态进一步提供了表达的具体形式和便当的载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藏族的尚白文化心态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一种反映。
    三种哈达
    哈达大体上有三种:特等内库哈达、头等阿喜哈达和二等素喜哈达。
    阿喜和素喜哈达又各分上中下三等。有人把阿喜哈达的仿制品阿扎哈达单独作为一种,也有人把素喜哈达中的下等品索朗哈达(索达)单独作为一种。
    所谓内库哈达就是从皇家内库拿出来的特等哈达。这种哈达宽又长,质地优良。这种哈达边沿织纹为长城图案,面上织纹为八大祥徽和祝福词。哈达尼玛德勒即"化日呈祥"隐花哈达便是一种。过去,市面上是买不到内库哈达的。
    与内库哈达相对应的是外库哈达,但是后来把外库哈达称作素喜哈达。
    在过去,使用哈达有一定的规矩、规格和形式:平日里,各级官员都得按自己的身份或名号去使用哈达,不能越轨乱礼。私人和民间使用哈达要随便一些,没有那么严格的规矩,亲朋至友间也有使用内库哈达的。献致哈达也有一定的规矩和形式:按约定俗成的规矩,对上敬献,对下赐给,平级之间互赠,前辈、同辈和晚辈之间也是如此,都有一定的规矩和讲究。对上呈献哈达要双手捧上,或通过代理人转献;将哈达赐给下级时,一般把哈达系于对方的颈项,平级之间则把哈达捧送给对方手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