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琴棋书画 > > 古琴文化 > 琴史 >

古琴音乐的历史与文化之“两汉”


    
    在汉代,古琴的形制已基本定型,由不定弦基本定为七弦,同时还出现了较为完善的共鸣箱和标志音位的琴徽,文人们纷纷参与古琴的创制、琴曲(歌)的创作等, 并写下了大量的琴赋、琴赞、琴论等。而且,刘向已经明确地将“琴学”纳入传统的“乐教”系统。尤其是蔡甾、蔡琰父女更是给琴坛留下光辉照人的一笔。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游舂》、《渌水》、《幽居》、《坐愁》、《秋思》)琴曲,流芳后世,经久不衰。蔡琰以她的亲身经历谱写的《胡笳十八拍》更成为千古绝唱。
    汉代,是我国第一个帝国盛世。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 成,使得汉代文人具有宏大的视野、恢宏的气势。汉代社会政局的稳定,疆土的拓展,都催发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社会意识和积极进取、充沛淋漓的生命精神。诸如汉赋的铺排列叙,写景图貌,汉竹简的错落有致、奇诡径异.汉百戏的种类繁多、盛况空前,汉乐舞的香散飞动、光流转玉,汉器皿的彩繁竞丽、精雕 细镂……从中,我们都能体会到这种上溯远古、下逮今朝, “广之于郑卫,近之于荆楚”的浩然之气。汉代艺术通过琳琅 满目、古拙飞动、气魄宏大的外在形式,来表现充实丰盈、郁勃奔放的精神内涵。
    然而,与此同时,在汉代文人心中也自始至终都响彻着文人的悲歌,其中折射出汉代文人逢盛世而不遇的失落感,同时也反 映出汉代文人在动乱黑暗中的悲愤感伤和迷惘、彷徨,这是严酷 的社会现实对他们心灵的伤害,也是他们心灵对社会现实的真实 感受……
    秦时,宫廷设有掌管音乐的机构——乐府。汉袭秦制,乐府机构沿承不改,其主要任务是搜集、整理、改编民间音乐, “采诗”之制,源于周代,至汉武帝时已发展到很大规模,仅乐工 已有近千人。他们“采诗夜诵”,歌“赵、代、秦、楚之讴”:一 些专门的文学家、音乐家如司马相如、张仲春也参与其事,“造为; 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
    秦汉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火发展。当时的统治者在征集民 歌的同时,也从各地选拔一些民间的优秀艺人,在宫廷中任鼓琴待诏。师中、赵定、龙德,他们都是西汉中叶宫廷中的鼓琴待诏。师中是汉武 帝时期东海下邳(今江苏宿迁)的名琴家。当地好琴者很多,据刘向《别录》所言: “至今邳俗犹多好琴。”赵定是渤海人,龙德是梁国人。汉宣帝年间,皇帝“欲兴 协律之事”,由丞相把他们从民间选拔出来,在官廷中充当待诏。据记载,赵定是个很安静的人,但弹起琴来,却能使人为之涕泣。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他们还分别留有关于琴的著作,“《雅琴赵氏》七篇。名定,勃海人,宣帝时丞相魏相所奏。《雅琴师氏》八篇。名中,东海人,传言为师旷之后。《雅琴龙氏》九十九篇。名德,梁人”,可惜都已失传。刘向亦说:“雅琴之意,皆出龙德《诸琴杂事》中。”《诸琴杂事》很可能是集大成的巨著,原书也早已不存。
    除了宫廷中的专业琴家,汉代文人爱琴解音,风气之盛,始 终未衰,著名的文人琴家有司马相如、蔡邕父女,还有哲学家杨雄、刘向、桓谭等。这一时期,古琴在演奏指法上也有相当 的发展。
    有一部重要的琴学文献,名为《琴操》据传也是蔡邕所撰。它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作品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著。原书已佚,经后人辑录成书。包括有:诗歌五首、九引、十二操和河间杂歌二十多首。书中对每首作品的有关故事内容都作了介绍,这些故事带有浓厚的民间传奇的色彩,往往和史书有很大的出入,所以《乐府解题》说:"《琴操》纪事好与本传相违。"其实,不拘泥于史实,根据人们的愿望加工创造,正是民间创作的特点之一。看来,本书是汇集了民间传说而成。全书汇集的五十多首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先秦的题材,只有两、三首是西汉题材,因而成书的时间应不迟于汉代。同时,书中作品大多附有歌辞,或释之为"歌",这也是早期作品的特点。关于这本书的作者是谁,是有分歧意见的。主要是因为《汉志》中未曾将《琴操》列入,而隋、唐的《艺文志》中记载是晋代孔衍所撰。史书记载,并不是绝对可信而没有谬误之处。六朝人刘昆注《后汉书》,唐人李善注《文选》时,都曾明确肯定《琴操》为蔡邕所撰。清代人马瑞辰认为它是蔡邕的《叙乐》中的一部分,而孔衍只不过是传述者。从该书主要采用大量汉代以前的题材看来,说是和当时琴界具有广泛联系的蔡邕所撰,比较可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