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琴棋书画 > > 古琴文化 > 琴史 >

古琴的传说


    
    古琴历史的长短众说不一,我国传统的看法,有说伏羲神农东汉抚古琴俩削桐为古琴,丝绳为弦。有的人则认为古琴起源于更早的巴比伦文化,是外来文明的结晶。他们煞费苦心找出了相关的考古资料作为证据。但这些看法都无从定论口以当今的考古资料和我国早期的文献资料《诗经》等“古琴”乐史料为据,古琴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希腊神话中,奥菲尤斯是一位竖古琴圣手,古琴声能感动万物,他的夫人优里加不幸一病而逝。奥菲尤斯怀念不已,要求冥王放优回人世,冥王不肯,奥菲尤斯遂鸣古琴哀诉,冥后感极而泣,于是冥后求冥王许他夫妻团聚,冥王答允,但条件是直至脱离地府,奥不能回头望优。奥遂得下地府带优出来,但禁不住因她呼嗅而回头望,优从此消失,永不复见。
    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国,留给子孙的是太多思古的想像空间。我们不禁要问,在上万年的历史岁月尽头,是什么牵引着华夏文明一步步走向成熟和辉煌?我们在史籍中求索,在历史的幽深巷道中摸索前进。
    不管人类社会如何发展,“文化”总是要依凭于人类而存在,也只有依凭于人类才有意义。它总是要根据人类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过程及其形式结晶而表现出来。它正是通过某种物质的或精神活动并借助于该种方式而得以显示自身的一种人文气息。而古琴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里,闪耀着它独特的光芒。
    这是一则关于古琴创制的故事。当然古琴的创制并非就一定是一个人物。看历史的脉络,古琴的创制经历了悠悠的漫长历史过程,集中了广大人民的智慧。人们把古琴的创制归结到那些传说中的具有伟力的人物,或许正说明了古琴作为乐器的神秘与高深的格调。
    
    在上古时代有个极乐世界华胥氏国,国内有位姑娘叫华胥氏,她天生丽质,落落大方,静淑娴雅。一天,华胥氏来到了东方世界,一个叫做“雷泽”的大沼泽。这里风景如画,上有傲云淡淡,下有绿树丛丛,美丽的风景迷住了她。华胥氏乐此不疲地玩耍着,忽然看见沼泽边有一只硕大无比的脚印。华胥氏觉得好生奇怪,就抬起脚在上面试着踩上一脚。由于这个脚印是天帝留下的,具有无比灵异的威力,所以华胥氏接触了这个脚印之后就怀孕了。回到家里,华胥氏就生下了一个儿子,并取名伏羲。
    伏羲生着人头、龙身,刚落地就会跑,见风就会长,不一会儿就成了高大无比的巨人。有一天,伏羲问母亲他的父亲是谁,华胥氏见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可以承担一切了,就把沼泽边的故事讲给了儿子听。伏羲听罢,便带上千粮,寻找父亲去了。伏羲走了很多路,爬了很多山,过了很多河,但怎么也找不到能上天的地方。他继续寻找着,不知走了多长时间,这一天.伏羲来到了都旷之野。
    都旷之野是地上的乐园,富庶秀丽。伏羲在这里发现了名叫建木的树,这棵树高大笔直,遒劲峻峭,直插云端。伏羲站在树下激动地想,这里可能就是天地的中央,沿着这棵树爬到天上也许能找到父亲。就这样,伏羲顺着建木来到天门,找到了父亲天帝。天门里出来了很多神仙,祝贺伏羲和天帝父子相见。伏羲惊喜若狂,顺着建木来到了地上,跑回华胥氏国,背着母亲顺着建木来到天门,让父母亲团聚。
    
    伏羲在天地的正中央,借助神明之德,在东方建立了自己的王国。
    伏羲时时察看人间,履行天帝教诲民众的职责。他看到人们吃生食,就取来自然火种传给人们,让人们改变了茹毛饮血的饮食习惯。他仰观天象,俯瞰地形,就发明八卦符号来帮助人们记载发生在生活中和自己身边的各种事情。伏羲看到人们吃鱼比较困难,就模仿蜘蛛结网的样子,编织成渔网,教会人们捕鱼,伏羲还想为人间的生活增添乐趣和欢乐,他总想创造出美妙的乐器来。
    一天,伏羲来到西山桐林,看见朵朵祥云托着两只美丽的大鸟翩翩降落在一棵梧桐树上,其余的鸟纷纷飞到别的树上,朝着两只美丽的大鸟齐鸣。
    伏羲惊异道:“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凰吗?”那两只大鸟“即足即足”地叫起来了,旁边的百鸟也都一齐叫了起来,仿佛在向天帝朝拜。那个叫声“即即即”的是雄鸟凤,那个叫声“足足足”的是雌鸟凰,因为凤凰能通天应地,协五音、合九德,非竹不食,非醴泉不饮,非梧桐不栖。所以,伙羲认为,凤凰降临的这棵大树必是桐林中的神灵之物,于是,伏羲砍下那棵树制成了乐器。
    
    从此,就拥有了中华民族自己的标志性乐器——古琴。据说伏羲古琴的古琴音能使人心感到宁静祥和,拥有能支配万物心灵的神秘力量。
    传说王母娘娘在天官瑶池宴请天神,还特地演奏伏羲创造的乐器为众神助兴。众神见这乐曲深邃和悦,于是就把这乐器唤作古琴。因第一次在天宫瑶池见到这件新乐器,人们又把它称为瑶古琴。
    传说伏羲制古琴十分讲究。他认为凤凰是百鸟之王,不是梧桐树就不会在树上栖落,于是认为梧桐是非常优良的木材。他制古琴的时候,叫人把梧桐砍来,要选择三丈三尺高的,然后截成三段。这三段的意思表示天、地、人三才。选木料时,他先取来一段,敲一敲,声音太清,认为木质过轻了,不要,再取另一段,敲一敲,声音太浊,认为木质过重了,又不要。最后,再取来不轻不重的一段,用手指弹一弹,声音清浊相当,轻重也适宜,便把这木材送进流水中,浸泡七十二天,然后,取出来阴干,再请高级的匠人制成古琴。
    古琴还有着独特的韵味十足的丝弦。关于古琴最早是以什么来做古琴弦,现在已无从考证了。大约在虞舜时代,中国人已开始养蚕。由于蚕丝所具备的坚韧耐用的特性,约自那时起,古琴弦一直以蚕丝制成。丝弦的特点在于韵长味辱、苍古圆润。丝弦的使用,并不要求音量有多大,非常适合于古琴艺术所包含的“愉己不娱人竹的精神文化品格。此种音色利于弹奏者和听者内心深层的交流。丝弦可将其清心雅韵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丝弦也有自身的限制。一般来说使用丝弦弹奏古琴时的音量较小,甚至演奏者弹到细微处,听众一般在三步以外就听不大清晰了。另外,丝弦也存在着易断折等问题。所以,近年来为适应演奏的需要,古琴开始用现代工艺制作出的尼龙钢弦。使用尼龙钢弦使古琴的声音更加亮丽,但声音在韵味上比起传统丝弦来有一定的差距。尼龙钢弦不时会发出金属噪音,这是它的最大问题。但是传统乐器古琴的魅力,即使使用尼龙钢弦也没有褪色多少,其演奏起来的独特的韵味仍是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
    
    远古的传说暗示着古人相信古琴的出现非常遥远。古琴究竟最早产生于何时,留给我们的仍然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在《诗经》中,总共有七篇有关“古琴”的描述:
    窈窕淑女,古琴瑟友之。《周南·关雎》
    倚桐梓漆,爰伐古琴瑟。《都·定之方中》
    古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郑·女日鸡鸣》
    我有嘉宾,鼓瑟鼓古琴。《小雅·鹿鸣》
    妻子好合,如鼓瑟古琴。《小雅·常棣》
    鼓瑟鼓古琴,笙磐同声。《小雅·鼓钟》
    古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小雅·甫田》
    在这七篇诗歌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当时,古琴、瑟音乐已经充分融合在先民的生活中。可以肯定地说在西周至春秋之间,古琴已经非常的普及了。而<诗经》是两千五百年前编辑成书的,古琴从产生到流行于民间并被写到诗里收入<诗经》,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