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礼仪 > 传统礼仪 > 公务礼仪 >

古代“五祀”之一祀社


    
    祀社亦称“祭灶”、“送灶”。本为古代“五祀”之一。汉代祀灶日在夏初,至晋代乃定于腊月二十四日,此后则普遍于二十三或二十四日送灶。
    迷信认为,灶神于此日上天,故向天帝禀报一家善恶之事,民间有请灶神、供灶糖、焚轿马灶疏、食糯米饭等习俗。接灶在除夕表示灶神已由上天返回本宅。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礼记.月令》:“孟夏祀灶。”汉班固《白虎通》:“祭五祀,天子诸侯以牛,卿大夫以羊。一说户以羊,灶以雉......井以豚。”《后汉书.阴识传》:“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以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至识(阴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晋周处《风土记》:“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宋吴自牧《梦梁录.十二月》:“二十四日,不以穷富,皆备蔬食饧豆祀灶。此日市间及街坊叫买五色米食、花盯、胶牙饧、萁豆,叫声鼐沸。”清潘荣陛《京帝岁时纪胜.十二月.祀灶》:“二十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桂天灯。祭品则羮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说以遏恶扬善之词。妇女于内室,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谓曰挂袍,燃灯默拜。”清筱延《成都年景竹枝词.卖灶马》:“涂烟黄纸卖盈城,到处喧呼灶马名。祭灶人家都来买,一张送去一张迎。”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谓之送灶界。比户以胶牙饧祀之,俗称糖元宝。又以米粉裹豆沙馅为饵,名谢灶团,祭时妇女不得预。先期,僧尼分贻檀越灶经,至是,填写姓氏,焚氏禳灾。篝灶载灶马,穿竹筋作杠,为灶神之轿,舁神上天,焚送门外,火光如昼。拨灰中篝盘未烬者,还纳灶中,谓之接元宝。稻草寸断,和青豆,为神秣马,具撒屋顶,俗呼马米豆。”又引冯应京《月令广义》:“燕俗,镌神于木,以纸印之,曰灶马......以腊月二十四日焚之,合家少长罗拜,祝:辛甘臭辣,灶君莫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