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礼仪 > 传统礼仪 > 公务礼仪 >

清朝祭祀大典礼仪


    
    祭祀,包括祭天、祭神、祭祖,是宫廷中重要的礼仪活动,其中包括:大祀、中祀、群祀的朝廷传统祭祀;满民族特有的祭祀堂子和坤宁宫祭神;与汉族相似的祭祀祖活动,如祭太庙、祭奉先殿和祭陵等。
    祭祀虽为清宫的重要典制。却没有实质的内容,全靠繁文缛节来支撑。按照规定,不同的祭祀要供奉不同的神位,用不同的祭器、玉帛、牲牢。大祀、中祀前,皇帝要斋戒,斋戒期内,朝廷各衙署要挂斋戒木牌;宫中乾清门也要挂斋戒牌和安放斋戒铜人;皇帝要遵行“六禁止”;执事人等不准茹荤、饮酒以及吐痰,犯者要受处分。
    祭天定在每年的冬至日,意为“迎长日之至”,祭天前三日,皇帝先在宫中斋戒,经过一系列繁杂的准备后,与祭天前一日乘玉辇到天坛斋宫斋戒一日。到祭日,皇帝诣圜丘坛,在献乐舞中迎神、献玉帛、进俎、读祝文、三次献爵、受福胙、送神等繁缛的祭礼。皇帝并要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礼多次,祭天仪式才告结束。
    清代近八十种祭祀中,具有满族特色的,是堂子致祭和坤宁宫祭神。
    堂子祭是满民族在关外对祭天场所的称呼,最初,庶民百姓家都设有堂子,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下令民间禁设,堂子成为清王朝的专有的祭天之地。清入关后,在长安左门外建立堂子,它的建制与历代传统庙堂有明显不同,最主要的是拜天的圜殿为北向,院内还设有皇帝、皇子以及八旗亲王、贝勒、贝子、公的73个神杆石座,祭前插上称为神杆的松木杆。祭祀时,皇帝、皇子等各就各人杆下行礼,为保持堂子祭的国俗特点,康熙年间诏罢汉官与祭。
    坤宁宫祭神是堂子致祭的补充,皇太极以堂子祀典为最尊,遇不祭堂子时,将所祭诸神供奉祭祀于寝宫坤宁宫,清初按清宁宫旧制,将坤宁宫改建为内有三面连炕和两口锅灶、外有神杆的祭神之地。
    坤宁宫所祭之神教派不一,如每天朝祭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关帝圣君;夕祭祀穆哩罕神、画像神、蒙古神等。重要的祭神活动,帝后都会到场,每天的朝、夕祭则不参加。朝、夕祭要在坤宁宫神前杀两头生猪,并在坤宁宫内煮熟。祭祀时由司祝官(俗称萨满)击鼓唱歌,并有三弦、琵琶、拍板伴奏,祀典结束后,祭神的肉按规定分给散秩大臣、侍卫等食用。这些肉中是不撒盐的,所以对吃肉的大臣来说是苦不堪言,他们通常偷偷在袖子中藏些盐趁别人不注意时撒在肉上。
    太庙是清帝祭祖的主要场所,皇太极在盛京时已建立太庙。四季之初要进庙祭祖。先帝诞辰、忌日及清明、岁暮等,也都要去行祭礼。每月还要向祖宗荐新。顺治帝入关后,沿用明制,以前明的太庙为太庙。
    清帝死后,和历代帝王一样,都有规模巨大可陵寝,以便后嗣四时致祭。所以陵寝也成为祭祖的另一重要场所。清帝王陵寝主要分布在三个地方,即今东北辽宁的盛京三陵(福陵、昭陵、永陵)、河北遵化的东陵和易县的西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