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修行人生 > 学习 >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教学相长


    
    在孔子和他的弟子身上最能体现他们关系的就是平等的相互促进。《论语·为政第二》:“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公冶篇第五》: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在和他的学生谈到颜回时,自己也说不如,他从颜回身上看到了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孔子作为一位名师,但并不以圣人自居,和学生平等教学,在教过程中又能学,可谓教学相长。孔子一方面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注意向学生学习,做到己愈教人已愈多,已愈教人已愈高。他赞扬弟子子夏和子贡在学问上对自己的促进――“起予者商也”。“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他也批评过颜回“无所不说(悦)”的态度,认为如此顺从老师,是“非助予者也”,这体现了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一种新关系。
    对于教师,孔子主张“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可以择善而从。对于学生,孔子认为“后生可畏”,主张“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在鲁哀公六年经过叶公家时,叶公向他请教关于孝道的问题,在谈到叶公家乡一个孝子时孔子说:“我们家乡的正值人跟此人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也就在其中了。”子路听后到孔子居室直截了当地指出孔子的错误,他说:“正确的道德标准应当是非分明,而不应互相隐瞒过错。不然,怎么理解表明人的美德的名言――‘闻过则喜’、‘有过则改’、‘大义灭亲’呢?”孔子被子路问得语塞,但并不生气,思考后语重心长地说:“仲由啊,你真不愧为一个正直的好人!这次,又是你直接指出我失言之错,请你转告叶公,就说我说的那八个字‘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说错了,应予纠正,勿让错言流传误人。”从这个小事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他学生之间那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的好风气。主张教学相长,孔子也认识到并重视青年一代的发展前途 。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认为青年可超过老年,所以他也向学生学习。他反对学生对教师惟命是从,唯唯诺诺。他重视学生对教师的帮助,他与学生之间经常对一些问题进行争论,自己也自我批评,承认错误,善于听取学生意见,促进了师生关系,所以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中国古代历史上提倡“教学相长”的教育者还不少,如儒家的另一代表荀子,他说“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冰。”,教师应虚心向后辈和学生学习,后来者居上,学生也会超过老师的。后来又有韩愈,他在《师说》中提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学生和老师之间就是互相学习的双向交流。柳宗元业曾提出“交以为师”的主张;王守仁也提倡学生“谏师”,古代教育家都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提倡“教学相长”。
    所以明智的老师,不仅应该像孔子一样不端起“权威”架势,而倒要鼓励学生向自己挑战。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吴非老师(笔名)曾说,“他有感于学生在自己面前畏畏缩缩,有一次上课时突发奇想,要十个男生到讲台前,每个人面对老师大喊一声,喊出自己的声音来。”陈桂生教授对此评论:“这位杂文作家在课堂上挥出的这一飞来之笔,凸现了这位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从中又
    洋溢着多么难得的人文精神。”
    如今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同样也没有理由使学生在他们自己的组织中处于无权状态,教师对待学生应有民主,不得对学生专制,也许这样我们才能谈得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