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人治学之不同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0:11:20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今人治学,弊端频出,今之学术可观者少矣。而古人之治学,非为名利、非为谄媚,乃是为我之学,为天下人立命之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学。 ‘ 孔子像 今读顾亭林先生之《日知录》,有其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如下: 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固然传世之宝舂剉碎散,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承问《日志录》又成几卷,盖期之以废铜。而某自别来一载,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 读书人大概没有不想著书立说者。能写下一部书留在世上,传诸后世,自是十分荣耀的事。然为何著书立说,如何著书立说,古人与今人则迥异其道。顾亭林先生在这里就说得十分明白。他以铸钱作比喻,言古人著述是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获取材料,如“采铜于山”,这样,他们所写出的书就一定言之有物,为世所需,具有较高的价值。而今人著述则不然,乃是“买旧钱”“充铸”,变着法儿剽窃前人的材料充斥于自己的文章之中。其结果,“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固然传世之宝舂剉碎散,不存于后”,写出的文章既粗陋拙劣,不可卒读,又把前人的材料活活糟蹋了。 日知录 顾亭林说的情况也道出了今天的时弊。前些年一些人写文章就靠一把剪刀,一瓶浆糊,基本不用自己写字的。今天就更简单了,一个鼠标就够用。把鼠标在别人的文章上移来晃去,覆盖粘贴,不用写一个字,就会有高文大作问世了。至于属于他自己的材料和观点,对不起,你到火星上去找去!以我所见,见于报端杂志和互联网上的不少文章就是这样炮制出来的。一些文章观点前后矛盾,甚至枘凿不入,行文风格也相距千里,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是把别人的文章寻章摘句,断章取义,生拉硬扯拼凑到一起的。 便是一些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也是这样。导师要求论文不少于3 万字,可他写个请假条也很费力的,怎么办?就用粘贴法。不几个晚上就能弄出几万字来。反正你导师也没读遍天下的文章,我偷的谁的,你也不知道!所以我在一篇博文中说:“学士学士,不学就是;硕士硕士,说说就是;博士博士,啥也不是!” 据说教育是发展了,但既然发展了,怎么培养不出一位胡适、鲁迅那样的文化巨人? 媒体确乎是发达了,但媒体发达的结果是媒体兴而学术亡。被中央媒体炒作得红得发紫、紫得发烫的那位“学术超女”便是显例。 治学当严谨,做学问不但是为个人的生计,更是泽被后世的大事业。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管子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 下一篇:四大国学导师怎么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