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修行人生 > 家庭 >

传统文化之年龄称谓


    
    孝亲敬老,对于长者,有许多的称谓,这也显示出中国人对长者的重视与尊重,那么,到底有多少种对老人的称谓呢?
    古代,对老人年龄有一些特定的称呼,如:五十岁称为“艾”;六十岁称为“耆”,进入老之境,免服劳役;七十岁称为“耄”,白发苍苍之意;八十岁称为“耋”老态龙钟;九十岁称为“鲐”,老人背上生斑似鲐鱼背;百岁称为“期颐”,意为饮食起居期待子孙奉养照顾。把百岁老人称为“寿星”,把“寿星”出现视为人世盛事,崇为“人间祥瑞”。西汉王褒在《四子讲德论》中曰:“今海内乐业,朝廷淑清,天符既章,人瑞又明。”《旧唐书·郑肃传》中也称年寿持斋的人为“人瑞”。所以,那时地方长官都要注意调查,掌握百岁老人的情况,上报朝廷奖赐、表彰。在《礼记·典礼》中载,20岁以后的成年人,对于年龄比自己大5岁者,走路时要让其先行;对于比自己大10岁者,要作兄长对待;年龄比自己大一倍者,则要作为父辈敬重。长辈如有所问,要以礼相待,谦和作答。
    这些称谓沿用至今,后人可以在使用中体会到一份敬老之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