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古玩收藏 > 藏品展示 >

古代响器和越式舞


    据史料记载,南越国有一种音乐,称为“越讴”,不仅流传在南越,还传至中原地区。西汉惠帝时,粤人张贾“能为越讴”,受到人们的喜欢。这恐怕是最早的粤籍“明星歌手”的记载。可见早在港台明星之前2000多年,广东的歌手们就有过相当成功的北上经历。
    在广州南越王墓中,出土了一套钮钟共14件,一套甬钟共5件。这两套钟皆有正鼓音和侧鼓音,即所谓的双音钟。其音域跨度广,7个音阶齐全,是南越国铸造的一套乐器精品。同时出土的石编磬,也是雅乐不可缺少的乐器。此外,在南越国地区一般不见中原地区流行的埙,却代之以一种地方乐器——响器。响器以泥捏作两片再合成空心鱼形或者扁圆形烧成,内装沙砾,摇动可出响声,作用类似于现代的“沙锤”,是为舞蹈做拍节之用的。
    秦汉时期舞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雅舞,一类是杂舞。从出土文物看,南粤舞蹈既有“越式舞”,又有中原的“杂舞”。其中雅舞大多是越式舞,很可能是南越王室从越俗所致,包括翔鹭舞、羽舞、武舞、芦笙舞、盘鼓舞、建鼓舞等。而汉、楚式“杂舞”目前仅见于王畿之中,流行范围应当不大。其中的代表,是南越王墓以及广州西村凤凰岗南越墓中出土的玉舞人。舞姿十分动人。 
    
    陶乐俑(东汉) 1955年先烈路出土。三俑一人在拨弦弹奏,二人击掌为节。
    
    先烈路东汉墓出土的陶乐俑(图片引自《东山名胜古迹》)出土的乐舞俑一组四件,其中三件为乐俑,一件为舞俑。乐俑有的手按琴弦,似在弹奏;有的伸出两手,似在击掌和拍。舞俑长袖宽衣,束腰,长裙拖地如喇叭筒形,右手在前,左手反旋于后,衣袖飞舞,呈翩翩起舞状。这组陶俑生动地再现了汉代歌舞表演场面
    1954年12月底,沙河十九路军坟场后面修建足球场,人们在附近一个土丘取土,无意中发现了一座东汉砖室墓。这座土丘其实就是古墓的封土堆,东西长约20米,南北长约18米,高出附近稻旧约5米。1955午1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古墓进行了发掘清理。
    
    南越王墓出土的鱼形陶响器。长11.5厘米~12.5厘米。
    
    乐舞俑乐舞俑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舞人。高3.5厘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