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古玩收藏 > 藏品展示 >

竹根印妙手潘西凤与乔林


    
    潘西凤制留青菊石图笔筒(展开图)
    
    潘西凤制留青菊石图笔筒(展开图)
    
    图片资料
    青青翠竹中通有节,枝干挺秀,质地坚韧,岁寒不凋,被视为君子虚怀若谷、刚毅劲节品德的象征,备受历代文人雅士的厚爱与推崇。明清竹雕艺术将书画、雕刻融为一体,赋予竹子以全新的生命。竹根印更是流派篆刻艺术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一度成为石印之外士大夫们追捧的雅玩之物。竹印在汉代已偶有见得,而盛行却在清代中晚期。印人中较早涉足竹印的有上海嘉定杨褒、杨谦父子以及“如皋派”中的许容、潘西凤与乔林。因杨氏与许容竹印作品罕见,我们只能领略一下潘、乔刀下的风采。
    潘西凤,字桐冈,浙江新昌人,侨居江苏如皋。为大书法家王澍弟子。王澍临摹王羲之《十七帖》后,命潘西凤取佳竹依样钩摹,细心雕刻,题为《竹简十七帖》,精妙无匹,嘉庆时被入藏内府。潘西凤曾在浙东黄岗岭祭扫祖墓时偶得一奇竹,视作制琴良材,裁剖调之成声,音质清越洪亮,可与蔡邕“焦尾琴”相媲美。潘西凤与郑板桥、李鱓、杨谦、顾于观、李葂等活跃在扬州的书画篆刻家相知相契,其中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最具代表性的书画家之一,他曾将包括高凤翰、沈凤、高凤岗(翔)和潘西凤四家在内镌刻的常用印章辑为《四凤楼印谱》,此“四凤”并非指篆刻流派,只因名号中都有相同的“凤”字而被好事的郑板桥串联起来。“四凤”治印各有所长,潘西凤的竹刻被郑板桥誉为明代“金陵派”著名竹雕家濮仲谦之后的第一人,他的竹根印也享誉印坛。
    竹根印大多取材于毛竹老根,因其纤维粗涩,肌理致密、坚韧,与刻制石章时爽畅的冲刀运刀习惯方法有别,故大多不为印人采纳。而潘西凤常于山中寻觅老竹根,横切为章。他不为竹性所囿,运用其高超的雕刻技法,将古印风格完美地体现在竹根面上,成一时之尚,以致“好古之士争购焉”。
    乔林(1731-?),字翰园,江苏如皋人。精研六书篆籀之学,悉心研究数十年,善篆隶书法,淳古浑劲,深得秦汉遗意。工篆刻,凡晶、玉、瓷、牙、铜、石诸印材无不如意,竹根印尤精雅绝俗。乾隆时游京城,与著名学者毕沅相交,毕沅礼贤下士,爱才尤笃,乔林常客毕氏灵岩山馆,为其摹刻碑版。大学士彭云楣曾以乔林竹印进献宫中,深得乾隆皇帝宸赏,便查问边款中署“墨庄”者为何许人?经筵讲官张冠李戴,指认为是宋人手制,乾隆命侍臣作《竹根图章歌》以记之。
    江南竹子生长周期短,取材便利,价格低廉,使竹根印风靡一时,清代中期甚至出现专刻竹根印的印家。像嘉庆时南京六合印人孙□,将自刻竹根印二百七十余方辑为《竹根印谱》,堪称印谱中的别调。因竹印材质对燥湿环境要求较高,稍有不慎即容易变形、开裂、虫蛀和生霉,保存和流传不易,值得珍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