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古玩收藏 > 藏品展示 >

见证铜材稀缺的洪武通宝“夹杂钱”


    
    
    这枚洪武通宝小平钱,虽不是罕贵名珍,但在钱币中夹杂着一块不明杂质的古钱却十分罕见,堪称历代古钱首见品。它见证了洪武年间铜材稀缺的铸钱困境。
    经过元末战乱的摧残,社会一片凋敝,百废待兴。明王朝刚建立立即将重心从战争转移到了安定民生,发展生产,与民生息,恢复经济方面来。其中铸钱保证货币流通,稳定金融秩序便是经济工作的重要一环。
    据明史《食货志》载:太祖“即位,颁洪武通宝钱,其制凡五等,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当十钱一两,余递降至一钱止。”命令各省设宝泉局与工部宝源局并铸。为保证铸钱质量,又规定《铸钱则例》“生铜一斤铸小钱160枚,当二80枚,当三54枚,当五32枚,当十16枚,一斤等于16两,钱如其重,铸钱应用生铜。”
    初铸时各钱局大多按则例铸造足额钱币,保证洪武通宝的质量和信誉。随着铸钱数量不断增加,铜材稀缺问题逐渐显现,加上民间熔钱造器,获利丰厚的诱惑,大量铜钱被销毁,一些大户甚至匿钱不出,使铜钱流通紧缺雪上加霜。据时人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洪武三年后,又将大中、洪武大钱销熔改铸小钱。后来禁用,销毁更严重,洪武钱民间全不行。予幼时尝见有之,今后不见一文,悉销毁为器矣。“为规避销毁铜钱,洪武四年二月,下令改铸大钱为小钱,但民间毁钱屡禁不止。铜材稀缺非常严重,铸钱难以为继。洪武八年政府罢宝源局铸钱,并推行纸币大明宝钞。洪武九年又罢各省宝泉局铸钱。由于纸币推行受阻,洪武十年五月,政府不得不恢复宝泉局铸小钱。部分宝泉局已断铜无法续铸。有些宝泉局则以减重勉强维持铸钱,甚至收购前朝(唐宋元)旧钱和废旧杂铜铸钱。这里,笔者仅以洪武通宝背浙小平钱为例,初铸时,它的直径是25毫米,重3.75克(一钱)。后来逐渐缩小减重,从25毫米降到24.8、24.5、24、23.8、23.5、23、22.8毫米,最小的只有22.5毫米,重量仅2.7克,在搜集洪武钱币时,笔者意外发现了一枚用废旧杂铜铸造的“夹杂”钱。是钱(见图)直径23毫米,内穿6.5毫米,重3克,通体红锈,偶有微绿,其通字下夹着一块不明物体杂质。因这块杂质熔点高,未能熔化而随着高温铜液流进钱范型腔,在通字下方停留下来,影响了铜液向型腔流动,造成通字上方、洪字大部、宝字上部铜液得不到饱满而字迹模糊,洪字尤其不明,难以辨认,这是废旧杂铜熔化前没有清除杂质造成的后果,造成了铸钱史上一种罕见的现象。这枚夹杂钱见证了洪武年间铜材稀缺,铸钱难以为继的尴尬,和明政府罢铸铜钱,推行纸币,以保证货币秩序的无奈。
    作者: 邱火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