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修行人生 > 他山之石 >

王世襄与湖北渔民的莫逆之交


    
    渔民在船头捕鱼,学者在船尾赋诗;渔民用了六种捕鱼方法,学者赋诗十首如实记录……由此演绎出一段至今已长达三十余载的——
    王世襄与夫人袁荃猷
    一位是闻名遐迩的大学者王世襄,一位是湖北省咸宁向阳湖公社的渔民韩祖祥。38年前,王世襄随文化部“五七”干校下放到向阳湖公社劳动,酷爱食鱼的他,此后成了韩祖祥家的座上客。两人之间由此演绎出一段如今在咸宁地区仍脍炙人口的故事。
    王世襄1914年出生在书香世家,幼小时即受西学和国学教育,后在燕京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因为国家从敌伪手中收回几千件文物,31岁的王世襄被安排在故宫博物院工作。随后,他又被派到美国考察博物馆一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回到北京。1950年,王世襄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陈列部主任。1957年,王世襄因说过“三反处理不合理”而被划为“右派”。1969年,王世襄下放到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
    1973年夏,王世襄平反后回到北京,在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给王世襄带来了展示研究成果的春天。自1979年后的20年间,他平均每年出版一部有分量的学术著作,内容涉及漆器、家具、中国古代音乐、竹刻、鸽哨、葫芦等多方面的研究。他写的《明式家具珍赏》一书,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等多种文字,在海内外畅销不衰。王世襄对家具的研究闻名世界,被西方人士称为“明式家具之父”,他的著作在海外被称为“家具的圣经”。他连续两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家特殊津贴,被国务院特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并担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1938年出生的韩祖祥,家里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他从13岁就跟爷爷捕鱼。“近山知鸟音,近水知鱼性”,韩祖祥对向阳湖一带的各种淡水鱼了如指掌,对各种捕鱼方法运用自如。40多年来,他捕获的鲜鱼已逾10万公斤。1971年后,他担任了向阳湖公社渔业大队长,曾连续六次被评为“五好社员”、“劳动模范”。
    王世襄和韩祖祥相差24岁,虽同是属虎,但两人阅历却有着天壤之别。王世襄生于大城市自幼熟读诗书,平生喜爱食鱼却对鱼性、捕鱼方法一窍不通;韩祖祥熟知鱼性却未曾读过书。历史的偶然给这两个“各有所长”的人提供了互补的机会和乐趣。
    1971年5月8日,生性豁达、苦中寻乐的王世襄来到名叫专家湾的湖边找韩祖祥买鱼。韩祖祥一听口音,就知他是“五七”干校的。当王世襄看到韩家有青鱼、草鱼、鲤鱼、鳊鱼、箭鱼等好几个品种时,不由眼睛一亮,好奇地问长问短起来。韩祖祥见这读书人虽不知鱼性,却能旁征博引,大有学问,也热情地有问必答。之后,韩祖祥选了一条一斤多重的鳜鱼和一条一斤多重的鳊鱼称给买鱼人。买鱼人临走时依依不舍地说:“我姓王,是‘五七’干校的,以后我每个星期天都来你家玩,中午就在你家做饭吃好吗?”韩祖祥高兴地应承:“好事!好事!”
    5月9日是星期天,天没亮,王世襄就带着酱油、生姜、大蒜等佐料来到韩家。由于来得太早,他同韩家父子在船舱里又睡了一觉。当韩祖祥泛舟载着他一起出湖捕鱼时,王世襄激动不已,立即赋诗两首:“西行斜月照人怀,三里村蹊独自来。拂面馨风浑欲醉,金银花正遍山开。”“专家湾下是渔家,半住茅庐半泛槎。多谢打渔将我去,顿时欢喜放心花。”
    韩祖祥见王世襄对捕鱼的兴趣如此之浓,心里也异常高兴,于是尽展各种捕鱼技艺,想叫这位年逾半百的书生一饱眼福。
    韩祖祥先是放钩粑。根据鲤鱼5月喜欢在草中产子的特性,他割起湖中的牛尾巴草捆成两捆,然后在草团底部拴几只锋利的铁钩,再将草团放入水中,恢复水草自然生长的样子,鲤鱼来产子时就会被铁钩钩住。王世襄看见韩祖祥捕到8斤鲤鱼,不由兴奋地写道:“荇藻团团水上浮,竿挑左右逆来舟。藏钩若挂游鳞住,泼刺声中一罟收。”
    接着下黏网。韩祖祥用50米长网拦住鱼路,路过的鱼钻到网上,就会进退不得。王世襄见韩祖祥又捕到10多斤鱼,便提笔写道:“百丈长纲一幅宽,清漪横贯巧遮拦;柔丝目目如胶漆,鳞逆鳍张进退难。”
    放完钩粑和黏网,天已大亮。韩祖祥开始收“花篮”。只见韩祖祥从水中提起一只只竹笼,将钻入其中的鲫鱼倒入船舱。韩祖祥对王世襄说:“花篮因沉放时无固定场所,湖里又有许多蒲苇荷花,收篮时往往容易遗漏。”王世襄听后写道:“月明波荡竹纹圆,无数花篮浅水边。寄语渔郎勤捡点,得鱼漫即忘鱼筌。”
    “花篮”收完,已日上三竿,鱼舱也快满了。韩祖祥开始收亮钩。亮钩捕鱼就是用两根竹竿拉一条绳子插进泥里,绳下挂着闪亮的铁钩,鱼儿经过时很容易被锋利的钩子挂住。这天运气欠佳,竟一无所获。韩祖祥告诉王世襄:“钩不到则已,钩到一定是大鱼。1969年的一个晚上,我下亮钩曾捕了380条鲤鱼,共1200多斤。”王世襄随即赋诗道:“欲钓修鳞待若何,密钩长缆锁春波。饶它善跃鲂和鲤,怎奈湖心设障多。”
    见王世襄高兴,那天韩祖祥没有下卡子,便将船靠近一条正下卡子的渔妇船边,为他讲解。王世襄看到卡子是借篾片把鱼嘴撑住,使鱼很难逃脱,十分巧妙,于是写道:“削竹真成绕指柔,细搓香饵缀环头。夜深只待鱼儿唼,一寸轻簧却胜钩。”
    看完下卡子,突然间湖面上鼓乐齐鸣,只见13条木船一字排开,船上的人砰砰地打着船舷,对面两条船分别拉着一张网的两边,好像关住两扇门一样,把被响声赶来的鱼关在网里。王世襄对这种古代战役般的大规模捕鱼方法惊奇不已,听韩祖祥仔细讲解后,得知有时一网可捕鱼3000余斤,兴奋地描绘道:“叩舷声急摄腥魂,巨网围湖势欲吞。协力定能歼敌寇,区区鱼鳖更何论。”
    天色渐晚,韩祖祥驾舟返岸。王世襄又赋诗一首:“斑斑白发我犹童,捉鸟张鱼兴尚浓。此夕中宵拼不寐,西湖学作老渔翁。”
    返岸后,韩祖祥要送鱼给王世襄,但他坚决不受,韩只好收了六角钱,卖给王一条近二斤重的鳜鱼。王世襄回到住处,用野竹根当柴,架起脸盆,白水煮鱼,仅放了盐和葱,吃着却感到鲜美无比。
    享受着观鱼、买鱼、餐鱼之乐,想到同样酷爱食鱼,此时却远在河北省团泊洼干校的老伴袁荃猷,王世襄不由生出几许感叹:“花鳜提归一尺长,清泉鸣釜竹烟香。和盐煮就鲜如许,只惜无由寄与尝。”王世襄写完之后,又将观鱼前后所写的10首诗工工整整重新抄写一遍,以《观鱼十首寄荃猷并序》一起寄给了袁荃猷。
    在随后的日子里,王世襄和韩祖祥结成了忘年交,每到周末便一起共享观鱼、餐鱼之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