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修行人生 > 他山之石 >

冯友兰论人生境界札记


    
    冯友兰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是指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
    冯友兰认为: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这四个境界,按我的理解,虽然有层次,如马斯洛的需求模型,但也不是完全割裂的。即使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他也会有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当然,他的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会受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影响和统合。
    
    天地境界,在中国文化中多有呈现。如:《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毛泽东:《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司马迁的《史记》亦有天地境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毛泽东讲堂录:游之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泛黄渤之海,启瞬江潮失。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天地境界并非可望不可即或可望不可求。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中国哲学的追求: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广义理解:内圣外王就是内心修养追求高境界,对外工作、办事取得成功。梁启超《庄子·天下篇释义》:“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冯友兰《新原道·绪论》:在中国哲学中,无论哪一派哪一家,都自以为是讲内圣外王之道。内圣代表内在修为的最高境界(精神境界);·外王代表外在功业的最高成就(现世成就)。通俗地说:一个人的追求无外乎这两者:既能安顿自己的身心,在精神世界里自由徜徉,又能在现实世界中纵横驰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