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拜师学艺 >

民俗拜师与收徒


    
    在学徒期间,徒弟在师傅家吃住,每月交一定的粮食和油盐。徒弟白天劳作学艺,晚上要为师傅家烧火煮饭,操持家务,负重如牛。四川民谚说:“亲生父母在一边,教养父母(师傅)大如天。”师傅的威严,简直胜过亲生父母。如果稍有怠慢,师傅不顺心,徒弟就要受到打骂。学徒最怕师傅有异心,不传授精湛手艺。学徒学不到精湛手艺,今后不能开业,就更加痛苦了。因此,徒弟在师傅面前总是百依百顺的。
好不容易熬到出师之日,还要举行隆重的谢师仪式。选择一个吉利的日子,徒弟办酒席谢师,有些待业还要敬奉“谢师钱”。徒弟敬拜祖师爷,然后敬拜师傅。饭后徒弟回家,师傅短送一程。送得越远,表示师徒之间情意越深厚,并预兆徒弟的手艺行得远,遍及四面八方。
比较起来,旧时唱戏艺人拜师最为讲究。凡是出名的角色都是有师傅的,无师就不能出台。有人自幼从师,叫做跟师,一切吃、穿、住都由师傅承担,三年出师后,帮师(演出所得全归师傅)一年或二年,经过师傅允许才算满师。离开了原来的师傅而另从师于他人者,叫做参师,参师的习惯是在满师之前的报酬由师徒平分,学徒的生活由个人自理。总而言之,在戏人里不允许出现“自学成才”者,没有    师承是不许售技的。学戏拜师也需要中间人介绍,还要考试,先考耳风,看领音如何等等。
在学徒者当中,不乏年幼者。旧时成都市民称之为“徒弟娃”,俗称“兔儿灯”。旧时成都东大街、春熙路一带商贾云集,店铺林立。这些店铺的家里都招有徒弟,年纪小者竟有十岁刚刚出头的。这些小学徒在拜师的那一天,要在介绍人或家长的带领下,提着缠着红纸条的“刀关肉”和点心来到师傅家,在香烛缭绕的堂屋里向师傅、师娘行叩拜礼,师傅宣布三年学徒期间的规矩,说几句勉励的话。
“兔儿灯”的劳苦状况,随师傅家的经济环境、家庭人口、生活习性而定。一般说来,收一个徒弟等于养一个家奴。“兔儿灯”黎明即起,生火烧水,打扫卫生。待师傅一家吃过早饭后,“兔儿灯”就要打水、劈柴、买菜等等,还要包洗师傅一家人的衣服。遇到师娘出去打麻将,带娃娃的事情也落到了“兔儿灯”的身上。
待徒弟的生涯持续两年以后,生意业务知识才能沾上一点边儿。随着新“兔儿灯”的到来,先来者升格为师兄,方能摆脱繁重的家务劳动。三年满师出徒后,“兔儿灯”们各奔东西,今后如何就全靠各人的本事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