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拜师学艺 >

乐活:工余世界 剪出如画的世界


    
    “花样经,花样经,人人都有一本经,看你怎么唱下去。唱得姑娘心花开,唱得老人笑常在。”街巷里的这样吆喝声老早失了踪迹。新一辈的上海人看不懂了,“你花样经老多额”,但这念叨的是哪一本经呢?
    其实,老上海把剪纸叫花样。老早,剪纸艺人摆个摊头,买卖手艺,人们光顾后,照着剪纸样子在枕头、鞋子、衣裳上绣花头。还有,这些艺人像卖梨膏糖的小热昏一样,欢喜“动手”时哼唱小调。“它就是花样经,现在的人多数不晓得了。”幸好在,说话的郑树林把这本经唱了下去。他会剪花样,技艺卓绝,更深谙里头的民俗与历史。
    下手轻快艺术不复制
    “女孩子嘛,又是一月生,应配水仙。”得知记者的属相生日后,郑树林立马小露身手。在他轻巧架势下,可不见刀光剑影,只有剪子在纸上顺行游走,发出微微的摩挲声响。他自己气定神闲,还顾得上闲聊几句,“1月盛开的花有水仙啊腊梅啊,但一般不用后者。”他释疑道,因为腊梅没有绿叶子,还是水仙寓意美好。说着,郑树林又在红纸上安置了生肖蛇。“隆冬时节,蛇冬眠了,所以一般不露舌头,但现在花吐芬芳,蛇也要出动一下。”
    说来,别看郑树林剪纸,只用上一把剪刀,几张红纸,工具简单得很,但其中也潜藏着独有门道。他透露道,剪纸时,刀要不离纸,“好比剪20刀,像是一刀剪的”。如此一气呵成,郑大师自有妙招,“右手握剪子,无名指掌控刀口开合,大拇指与食指则配合着行动,而左手转动纸头,这样一来,下手便能轻快自如,一点不吃力。”他手头那把“御刀”相伴了20多年,细瞧瞧,这刀子刀板薄,刀柄上就是那几处位子有了亮闪的包浆。
    他的用纸也有讲究,纸张定要厚实有质地,为此,郑树林特意从福州路买来白纸,再去印刷厂染印,所以,这纸头也出自郑门,外头见不到。“郑老师,你打草稿口伐?”郑树林挥挥手自言,一般剪纸不打样子,只有设计复杂图样时,才会有底稿。“所以么,有时候,剪错了也没关系,兜兜转转又能绕回圆满。”说着,郑树林又从纸背下刀,为蛇身缀上了点点纹路。原来啊,镂花需要反剪,这样纸面的刀口才光洁。
    令人欣喜的是,记者的名字同样在纸上“入镜”,它工工整整连着蜿蜒的蛇尾。郑树林说了,他之前除了双喜,可不会剪文字,后来花上3年功夫,整天对着《兰亭集序》剪纸习作,渐渐领悟了文字的意蕴,犹如打通任督二脉,如今才能这样信手拈来。“这套完整的剪纸《兰亭集序》是我压箱底的宝贝,独一无二。”照理说,手艺是自己的,郑树林当然能重复作品,但倔强的他不甘不愿。兴许是因为,艺术不能复制。
    拜师学艺一路寻花样
    想当年,郑树林邂逅了民俗的剪纸,也算是天公成就的好机缘。那时,正赶上他大姐结婚,姆妈就请弄堂口的老阿叔陈庭裕剪几个大红喜喜字,煞是好看呢。郑树林动心了,正巧老阿叔又是剪纸艺人。于是,他拿起剪刀拜师学艺,开始了剪纸生涯。
    陈师傅倒不急着传技法,而是让徒弟小郑先练练手,沿边剪下台历上的阿拉伯数字。一晃到了第二年,基本的剪梅花又成了他的必修课。一切好似达·芬奇画鸡蛋故事的现代版。就这样,功底扎实,身怀天赋的郑树林用了3年学成技艺。“那些年,朋友们结婚,我帮忙剪对龙凤,剪个双喜,大家不要太开心哦,常会送上包香烟,以此鼓励。”后来,在小伙伴们的帮助下,郑树林顺利办起了剪纸展。
    再往后,他听一位老人说,剪纸还要用唱的。当年,那些剪纸艺人,在扬州小调或其他曲子的铺底下,哼唱起花样经,这唱词里有剪纸的民俗传统,有寓意吉祥的好彩头。“一年四季花事知多少呢,动物也有着不同状态。花样经里就隐现着那些‘江湖规矩’。在世代传唱声中,不识字的艺人,能凭此牢记住丰富变化的花样和前人的创作经验,还能招来顾客围观。”郑树林入了迷,曾经他背负行囊,踏上旅途,为了收集与寻觅这些散落各处的文化片羽。
    “剪刀动来花样出,大小妞绣花样要看样,花鸟虫鱼样样有,排不齐花样不要紧,红纸拿了我手上,啥个花样都能剪。”郑树林夹着些许苏北音,哼唱了两三句。他坦言,剪纸这行,没什么不能剪,只是时有忌讳,还要搭配相宜,好比,剪鸟嘴要鸣,剪鸡尾要肥,梅花分五瓣,莲花要张开……“其实,人与动物、植物一生都相辅相成。”郑大师说得颇有意趣,像折枝花,百花丛中只取一枝,配的是未出嫁的姑娘,而枝枝蔓蔓,藤叶萦绕的缠枝花,寓意夫妻缠绵,所以已婚妇女更适用。
    一把剪刀变化大世界
    郑树林早已是内外兼修,剪纸艺术的外家技法他掌握在手,骨子里的文化传统也了然于心。近来,新春佳节“马”上来临,他也应景剪了几大幅骏马图,其上刚健的马儿或潇洒奔逸,或跃腾长嘶,身姿各不同。据闻,早年郑树林下了苦功,剪了许多百样图。于是,他手下那些寻常的猴马鸡蝶花菊,成百地纷呈问世。正当记者讶异时,郑树林又说,大红双喜能变化出千种花样,现在,城隍庙商铺售卖的许多“喜喜”字还以这些做原型。
    说罢,他大方拿出自己当年的“拙作”,“图案是有些稚嫩,和今朝的不太一样。”不过,也正因为一步一脚踏着这些铺垫,郑树林最终攀上了艺术的九霄巅峰。如今在他看来,国外的胜景一样能以中国剪纸来精准白描。郑树林自然说到做到,他创作了桥的风情册子,其中无论是对于气势威风的美国金门大桥,还是小家碧玉的威尼斯叹息桥,或是百年久远的伦敦塔桥,郑大师的一把剪子都能游刃有余。
    采访时,郑树林迎来了访客,不,是徒弟。张阿姨跟着郑老师学了好几年剪纸,技法上已不成问题。“我以前右手受过伤,本以为自己学不好剪纸的,但郑老师说我可以走粗犷的风格。”她笑言,现在连学美术出身的先生也直夸自己的作品好。
    话说回来,郑树林开班教学,收了许多徒弟,为的是让剪纸流传得更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