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拜师学艺 >

日照老人编苇笠50余年 学艺人少日渐式微


    
    2016年5月24日,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潮河镇凤凰庄村,村民王玉春在晾晒苇笠,防止受潮长毛影响品相。
    2016年05月24日,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潮河镇凤凰庄村,村民王玉春和妻子陈永香把50个苇笠装到电动三轮车上,妻子去赶集卖苇笠,王玉春把这几天编制的苇笠晾晒,防止潮湿发霉、长毛,影响销售。
    今年63岁的王玉春,从11岁开始,跟着家人学习编制苇笠,这一干就是50多年。
    王玉春所在的凤凰庄村,是一个拥有15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上世纪60年代,全村6个生产队全都有副业组,从事苇笠和苇席编制,从业人员达到100多人。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后,全村有100多户从事编制,是远近闻名的“苇笠村”。几十年前,编苇笠是这个村的支柱产业。当地有句俗语:“苇笠栅,蓑衣头,刮风下雨不用愁”,可见苇笠在农村的普遍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普遍用上了形式多样的雨伞、遮阳伞等,再加上年轻人嫌编制苇笠既累又不赚钱,大都外出打工去了,编苇笠的行当也日渐式微。在凤凰庄村,现在只有王玉春一个人还在坚守着。
    王玉春告诉记者,编苇笠基本有 5个步骤:第一步先把苇子用铡刀截成73厘米长的段;第二步用自制的“刮子”把苇子“破成”不同规格的“篾子”(苇条);第三步用水进行浸泡,增加篾子的韧性和柔软度;第四步用机器压平、再用刀具退骨(把骨节的凸出部削平);第五步就开始编织苇笠了。
    王玉春利用农闲时间编制苇笠,多的时候每天能编制7-8个,一年大约编制400个左右。原来编制苇笠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则成了王玉春的一种乐趣了。
    
    2016年5月24日,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潮河镇凤凰庄村,村民王玉春和妻子陈永香在展示刚刚编制成品的苇笠。
    
    2016年5月24日,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潮河镇凤凰庄村,村民王玉春在梳理编制苇笠用的篾子。
    
    2016年5月24日,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潮河镇凤凰庄村,村民王玉春自己制作的用作编制苇笠的工具“刮子”。
    
    2016年5月22日,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潮河镇凤凰庄村,村民王玉春在缝制苇笠顶子。
    
    2016年5月24日,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潮河镇凤凰庄村,村民王玉春和妻子陈永香在编制苇笠。
    
    2016年5月24日,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潮河镇凤凰庄村,村民王玉春和妻子陈永香在编制苇笠。
    
    2014年6月7日,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潮河镇凤凰庄村,村民王玉春在利用自制的工具“刮子”把苇子破成篾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