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拜师学艺 >

一场能追溯到章太炎的国学拜师礼


    
    准备拜师的学生依次向老师诵读拜师帖
    
    仪式开始,所有人向儒学先师孔子行礼
    厅堂正中悬挂先师孔子的画像,两旁是用毛笔繁体写就的两句诗“绍河汾续绝笔,今时岂无文中子;祖章姚传儒行,异代同仰山右风”,房间内几位老师面带谦逊笑容,小声地交谈,房间外几名学生跑来跑去,忙着张罗—2014年11月25日上午10点,山西大学令德酒楼一个包间内,一场独特的拜师仪式即将开始。这场拜师仪式,是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毓庆的收徒仪式。刘毓庆是国学大师姚奠中的弟子,而姚奠中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章太炎。
    学生管老师叫老板,成何体统
    具体是从哪年开始,学生们向他拜师,举行拜师仪式,刘毓庆有点记不清了。但他的几位研究生记得十分清楚,“是从2007年开始的。”研究生三年级的张晨妍很笃定。
    其实,作为国学大师姚奠中的第一代弟子,刘毓庆当年并没有向姚先生行过拜师大礼。虽没有正式的仪式,但姚先生的弟子们都自觉承担起弟子的责任和义务,平日里关心照顾老师的起居生活,在姚先生故去的追悼会上,没有人提议,也没有事先商量,大家不约而同地对着老师的灵柩跪拜在地,行三拜九叩大礼,感谢老师的传授之恩,与老师的遗体告别。所以,“只要心中有老师,尊师重道,这种拜师仪式也并非必要的。”
    但是,决定要进行拜师仪式之时,也是面对当时礼崩乐坏、道德感缺失的一种现状,刘毓庆感觉到,必须有一个正式的仪式,一种证明,来确定师生之间的关系,说通俗点,就是定一个名分。“特别是在大学校园里,学生管老师叫老板。很多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跟别人说起自己的老师来,张口闭口‘我们的老板如何如何’。他们的老师在社会上揽下活儿,让学生帮忙干,挣了钱给学生报酬。他们的这种关系,完全从一种师生关系变成了经济关系。”师生关系演变为这样一种赤裸裸的金钱交易,这让刘毓庆非常震惊。
    在种种现实情况的刺激下,刘毓庆开始思考,用传统的手段来修复师生关系,重塑师道尊严。韩愈在《师说》中讲过,老师的职责,不光是授业解惑,更要传道。“道就是一种道义,一种价值观,一种中华文化的正脉。古代讲‘道尊于势’,权势、皇权是屈服于道的。所谓尊师重道,也是因为老师掌握着道,如果老师失去了道,学生还能尊重你吗?师道尊严,是优秀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应该继承下去,一代代传下去。怎么传?拜师。”
    2007年,刘毓庆开始让他的研究生们拜师。
    违反《入门规约》会被逐出师门吗
    “他们本来就是你的学生,非要再弄一个拜师仪式。这样的一场仪式,真的有必要吗?”记者的心里满是疑问。“任何仪式都是神圣的,是不可亵渎的。”刘毓庆的回答掷地有声,“经过了这种仪式,大家确认了自己的角色—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我是老师,我要如何做,才配做一个老师;你是学生,你要做好什么才配当学生。仪式就是一种证明。”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才有资格拜师呢?“首先,道德品质一定要过关。”刘毓庆说,那种喜欢投机取巧、爱耍小聪明、动不动就撒谎的学生,是坚决不要的。其次,对于打算拜师的学生,他也有一份《入门规约》,要求学生们严格遵守。
    这份《入门规约》是这样的:以修己为本,消除不文明与不仁义行为;以天下为怀,遏制利己主义与本位主义;以博学为知,务求好学多问且日有所进;以用世为归,寻找社会角色与学术位置。尊师爱友,见诸行动;每周汇报,不能敷衍;师生答问,要有记录;学成毕业,交回“学记”。
    此外,还有“为学八戒”,也必须一并遵守:一戒抄袭成说,二戒主观武断,三戒一知半解,四戒锐意求奇,五戒急功近利,六戒游谈无根,七戒四平八稳,八戒舍本逐末。
    如果求学期间,违反了《入门规约》,会不会被“逐出师门”呢?对此,刘毓庆笑了,“这样的学生我遇到过,当时我也曾想过退掉他的拜师帖,但后来又想,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还会变化,还会有所进益。我应该给他进步的机会,给他等待进步的时间。我不宜给他设置障碍,不应该把事情做绝。”
    至于拜师仪式的时间,刘毓庆也没有具体去定,“由学生自己定,我只是告诉他们要拜师,其余的都由他们商议。一般来说,会在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内举行。”
    拜师仪式师傅师母换上唐装
    今年向刘毓庆拜师的学生有四名,一男三女,一位博士生,三位研究生,都是今年9月份新入学的。“我只是告诉学生们要拜师,至于仪式如何举行,全由他们来定。”刘毓庆说,每次拜师仪式,学生们都有一个赠送礼物的环节,每次的礼物都很新颖,“不是多么贵的,但一定是蕴含着他们心意的。”最让刘毓庆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学生们送了一个礼物—仁义礼智信,就是一个盘子里分别摆放了果仁、薏米、李子、杏等等,象征着老师的人格,也喻意着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学生们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而每次拜师仪式还会请几位嘉宾老师来参加,这些老师也都由学生自己邀请。帮师弟妹们组织这次拜师仪式的研究生三年级学生张晨妍告诉记者,每次请来的,都是本学科受学生尊敬爱戴的老师们,而邀请嘉宾老师的目的,一方面是请他们做一个见证,另一方面则是一起来监督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11月25日上午11时许,所有嘉宾老师都到齐之后,司仪宣布,拜师仪式正式开始。大家个个恭谨肃立,连房外随时等候传唤的服务员都比平日更多几分认真。为了今天的仪式,刘毓庆及其爱人还特意换上正式的唐装,以示庄重。
    仪式开始。第一项,所有人向儒学先师孔子画像行礼。然后,请老师、师母入座。准备拜师的学生依次诵读拜师帖、鞠躬行礼,待老师收下拜师帖后,学生再依次上前奉茶、献上礼物,而老师也为学生们准备了礼物,双方鞠躬、行礼。最后,老师对所有学生进行训诫,简单说明学习方法,对学生的期望等等。
    每个学生都恭敬地聆听,听老师说到动情处,他们一齐向刘老师鞠躬行礼,表示谢意和敬意。
    这次拜师仪式,学生们请来四位老师作见证人。
    72岁的太原师范学院中文系退休老教授李蹊,和刘毓庆是多年的好朋友,此番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拜师仪式。“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学生心理上,这都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不光是仪式,还让学生知道,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要尊师重道。在我国的现代社会里,西方文化如此强势,如果我们再不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我们的根子都丢掉了,又何以在世界立足?”“学生向刘老师拜师的这个事是很有意义的。”山西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老师张建伟提到,传统的东西好多形式和内容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拜师的形式可以遵循传统,当然也可以改革,但其传达尊师重道的信念不可动摇。这具体到平时相处的基本礼节、基本精神。“所以我们也希望能够尽量多保留一些传统文化的礼仪,不要受社会上一些不良观念的影响。”
    从2007年开始,每年三五个学生拜师,到今年,刘毓庆已经收下几十张拜师帖。“经过拜师,老师的责任心会更重,会认真考虑每个学生的前途,也能深切感受到来自学生们的真心相待与温暖。”刘毓庆回忆说,有一次他去北京开会,突然接到一个学生的电话。那个学生已经毕业了,还时常打来电话嘘寒问暖。当时他以为学生有什么事需要帮忙,谁知道那学生在电话那头说,“老师,没什么大事,我是想你了。”这话听来平常,却让身在外地的刘毓庆心里一暖。
    拜师仪式,让做老师的刘毓庆感受到了学生发自内心真诚的关心,而作为学生,他们又是怎么想的,是怎么看待拜师这件事、这个仪式的呢?
    去年拜过师的二年级博士生刘世明说,这是一个从古到今就有的仪式,这个传统文化应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而且,经过拜师仪式以后,感觉自己真正被老师接纳了,内心有一种归属感,对老师的做人、学问也更加追随、认同。“拜师学艺,向老师学艺,本来就该拜。就像现在很多学生,最后也不知道自己是哪个老师教出来的,也没有对哪个老师特别尊重爱戴,也没有传承的意识。尤其是研究生以上的学习,因为固定地跟着一位老师学习,就更应该拜师,不光学习老师的学问,更学习老师的品格、做人。”张晨妍今年研三,前年向刘毓庆老师拜师。“礼者,敬而矣。礼,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你尊重对方,对方也会尊重你。所以,我之所以要办这样的拜师仪式,是想通过这样的仪式,修复礼乐文明,确立东方价值观。”刘毓庆说,礼,是中国两年多年来社会的核心,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建立现代礼乐文明,首先要抓住核心,礼的核心就是敬,是渗透在每个人日常的行为规范中的文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