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大师 > 古代人物 >

安世高

安世高


    字号:世高
    生卒:不详
    朝代:东汉
    籍贯:安息国(今伊朗高原东北部)
    简评:传法第一人,是小乘佛经的首译者。
    

    弃皇位,求佛法
    安清,字世高,安息国(今伊朗高原东北部,西方典籍中称为帕提亚国)的王子。因汉时常在外国人名前冠以其所在国名作为姓,所以他就被称为安世高。他虽然居王子之尊位,却谦虚好学。对父母更是孝顺恭敬,幼时就被大家称为孝子。
    由于世高天资聪颖而且刻苦好学,所以在他年轻时就通晓星象、五行、医术等知识,比如观察病人之气色,便知病人之病情,后对症下药。他还经常与鸟兽作伴,注意他们的行动和叫声,因此能理解动物的语言。据说,有一日,他同伙伴一同出游,途中看到一群燕子飞过身旁,它们的呢喃之声传入世高的耳朵中,当下他就明白燕子之意,于是对同伴说:“燕子告诉我说,过一会就有人给我们送吃的来了。”不出所料,他们走了一段后,就有人在路边备下了香气腾腾的饭菜,待众人饱餐之后,佩服世高的料事如神。一传十,十传百,使世高的声望传遍了安息国。
    安世高身为一国的太子,可以尽情享受皇室的荣华富贵,可在他心中却视金钱如粪土,专心信奉佛教,从始至终持有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处世态度。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世高专心修持之时,不幸噩耗传来:父王驾崩。世高从小为父母疼爱,对父母也是十分孝顺,父王的离去对他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一般。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世高强忍悲痛在百姓众臣的拥戴下,成为安息国的国王。时间减轻了世高的丧父之痛,他开始逐渐对官场中的勾心斗角、繁文缛节厌烦起来。他对居皇位之尊,拥万贯之财不感兴趣,父王的离去更使他觉得世事无常,苦海无涯。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抉择后,他毅然放弃皇位,让位于他的叔父。走上了出家之路,开始了佛教徒的生涯,进一步的修行。
    东渡入华 弘扬显异
    世高自正式出家之后,非常精进,加上天资过人,不久便对佛教经藏了如指掌,其中对阿毗昙尤为精通,并深得其中三昧。在安息国修习一段时间后,便开始游历西域诸国,寻求佛法,传经布道。西汉之时,中国和西藏的交通已经形成,汉武帝时开始和安息国有使节来往。随后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二年、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均有从安息国来的使者送来珍奇物品。当时中西交通路线主要分为两条:南道是由敦煌穿过沙漠,经鄯善进入今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昆仑山北麓,到达于阗(今和田),再向西北前进到莎车。北道是由敦煌北上到伊吾(今哈密),经由吐鲁番到龟兹(今库车),然后到喀什市一带。安世高来华之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百年左右,朝廷和社会上都有人信仰佛教。但是这些人往往佛道不分,对佛教经典亦不知晓。世高看到这种情况,决定对佛教经典进行翻译,使人们对佛经有进一步的了解。
    译佛教之经籍 宣禅数之秘旨
    世高来华途中,游历西域诸国,精通西域诸国语言。到东都洛阳不久,便又通晓中文。对他的翻译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当时佛教初传,佛教名词很难找到相对应的汉语词汇,常常要为一个名词的意译或音译斟酌再三。世高克服了各种困难,对佛经进行了精心的翻译。世高翻译注重原文,侧重直译,坚持较完整反映原文的思想,避免曲解本意。《高僧传》说他译文:“义理明析,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他所译经籍,不同经录有不同记载。《长房录》记世高译有176部,《开元录》载有95部,《高僧传》有39部,《安录》中列其所译大约只有35部40卷。
       世高翻译经籍不仅采用笔译的方式,而且还采用口译的方式。由他口头翻译,再由别人记录成书,如道安经录所记载的《阿含口解》。因为世高系王族出身,所以人们常称他为安侯,他的这一类译经便称为“安侯口解”。当时洛阳是佛教传播和翻译的中心。
    安世高舍弃安息王之尊位,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传播佛教,可以说对中国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他的译经和讲经方式都影响了以后的译经僧。他开创的“口解”方式,在传译过程中,分类解释,他人记录下来以后就变成了对经的一种注疏。安世高所传禅法,对当时的影响巨大,由于他的译文注重直译,意思难免有重复不通之处。总之安世高是一个在东汉初充满神异色彩的外国僧人,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具有拓荒作用的名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