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安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1:11:13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袁安字号:字邵公 生卒:?—公元92年 籍贯: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市西南) 简评:东汉司徒,汝南袁氏 袁安(?—92)字邵公,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市西南)人。出身于儒学世家,其祖父袁良,习《孟氏易》袁安自幼得习祖父之学,性格庄重威严,为州里人所尊敬。初任为县中功曹,后举孝廉,曾任阴平长、任城令,到处都受到官吏百姓的尊敬和爱戴。永平十三年(70),楚王刘英谋反,此事交郡中核实。第二年,三府推荐袁安能处理大案,任楚郡太守。到任后,以宽大为怀,全活四百余家。在职十年,京师对之肃然起敬,名重朝廷。建初八年(83),征入京师,任太仆。元和二年(公元85),北匈奴以汉已许和亲,南匈奴(已降汉)又往抄掠,谓汉欺之,谋欲犯境。武威太守孟云建议,应归还所掠人口,以示安慰,而朝中百官都表示反对,只有袁安赞同,双方争论,言辞激烈,最后章帝竟从袁安之议。第二年,代第五伦为司空。第三年,又代桓虞为司徒。 和帝即位之后,窦太后临朝,太后之兄窦宪北击匈奴,袁安与群臣数上书劝止,太后不听,群臣渐退。唯袁安与司空任隗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窦宪北征,其弟窦笃、窦景各擅权势,为所欲为,百官缄口。莫敢正言,独袁安上奏弹劾,又奏免窦氏党羽四十多人。其后就立北单于一事,又与窦宪反复论争,不屈不挠。窦宪亦怀恨在心,但因其品行素高,未敢加害。因当时皇帝幼小,外戚专权,袁安每次朝会进见,与百官言及国家大事,未尝不悲伤流涕,皇帝及百官皆依赖之。永元四年(92)春,因病去世,朝廷上下为之痛惜。其后代多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东汉末年著名军阀袁绍和袁术亦是袁安之玄孙。 人物生平 袁安为人严肃稳重,亦有威严,而且承传祖父对《孟氏易》的学问研究,因而获州人敬重。最初汝阳县功曹,后获举孝廉,先后任阴平县长和任城县令,任内受官吏和人民敬畏和爱戴。 贤获重名 永平十三年(70年),楚王刘英谋反事败,命审察楚郡。次年袁安获三府以能处理繁杂困难事务为由举荐,出任楚郡太守。袁安上任时,郡内因刘英谋叛一事而诛连下狱的人多达数千人,因汉明帝十分愤怒,官吏审查时亦十分急,很多人即使是无辜亦因忍不住严刑而认罪,死去的人亦很多。袁安上任后就先到监狱,查到一些没有明确证据而判罪的人都准备向朝廷上奏表述。下属佑道后都认为这是“阿附反虏”,会与那些人同被定为谋反,叩头谏止袁安。但袁安则说:“如果做错了,我身为太守自当承担责任,不会牵连你们。”于是上奏。明帝见后感悟,下诏准许,于是有四百多户人获免罪。一年多后袁安升任河南尹,为政严明,在任十年间洛阳安定平稳,袁安亦因此名重朝廷。 决抚外族 建初八年(83年),袁安升任太仆。元和二年(85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说东汉既与北匈奴汗国和亲,但南匈奴汗国仍进攻北匈奴,令北匈奴认为是东汉朝廷欺骗自己,打算侵边。建议朝廷送还其俘虏,以作安抚。当时百官多数认为匈奴狡诈,贪得无厌,一旦获送还俘虏就会妄自夸大,因此反对孟云建议;但袁安则以北匈奴不但派使者来和亲,亦送还俘虏,正显示他们不是违背和约,而更彰显其畏威。而且孟云作为边将不应失信于外族,送还俘虏令边境安定,亦显得汉朝的寛容。当时司徒桓虞赞同,太尉郑弘和司空第五伦大力反对,郑弘更说:“所有说应该送还俘虏的都是不忠!”刺激桓虞,但遭桓虞当众指责。最终汉章帝都听从袁安的意见。次年,袁安升任司空。章和元年(87年)升任司徒。 不畏强权 次年,章帝死,汉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窦太后哥哥车骑将军窦宪北征匈奴,三公九卿都以匈奴没有进侵而劳师动众为由上书谏止,但上书多次都没回音,太尉宋由害怕,不再联署上书,其他官员亦不再上书,但袁安与司空任隗坚持,更多次谏争。窦宪最终都成功出征,而其他人都觉得袁安会有危机,但袁安举止自若。 同时,窦宪弟卫尉窦笃和执金吾窦景恃著外戚身份专权,公然于洛阳命人掠夺他人财物;另窦景更擅自使用乘驿命边郡寻找精锐骑兵和精于骑射的人,令渔阳、雁门和上谷三郡都将要应命。朝廷中人都畏惧窦氏,不敢指出其罪行,袁安于是弹劾窦景擅自调动边境兵士,又弹劾司隶校尉郑据和河南尹蔡嵩攀附外戚,不尽臣节,要求免官问罪。但袁安上奏后都没回音,窦氏后更在各大城和郡树立亲党,贿赂成风,其余州郡亦望风跟随。袁安和任隗又弹劾一众官员,因此牵连而遭贬官甚至免官的人多达四十多人,于是令窦氏十分憎恨袁安和任隗,但因二人向来品行高洁,窦氏都没有加害二人。 永元三年(91年),窦宪因已多次大败北匈奴,于是乘北匈奴国力衰弱而领兵要灭掉北匈奴,最终北匈奴单于向乌孙逃亡,不知所终。窦宪因而打算结恩于匈奴,于是上奏要立投降的左鹿蠡王阿柊为北匈奴单于,又要模仿对南匈奴汗国般设立中郎将领护。当时太尉宋由等人认为可行,但袁安认为当日汉光武帝让匈奴分裂是权宜的计策,以安定国家并让南匈奴汗国屏卫东汉。建议应该让南匈奴单于统一匈奴,招降余众;反对立阿柊为新单于。袁安后和窦宪互相诘难,窦宪更恃著其权势而对袁安人身攻击,抵毁对方,又以当年汉光武帝杀当时任三公的韩歆和戴涉之事恫吓袁安,但袁安坚持。窦宪最终都改立另一投降的右鹿蠡王於除鞬为单于。 袁安见和帝幼弱,而外戚擅权,每天朝会进见和谈论国家大事时都会显得感慨悲叹,甚至流下泪来。袁安亦深得和帝和百官倚重,于是当袁安在永元四年三月癸丑日(92年4月9日)逝世后,朝廷上下都痛惜。 袁安卧雪图 《后汉书•袁安传》李贤注引晋周斐《汝南先贤传》:“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雪灾肆虐之时,人人扫雪开路,出门谋食,唯袁安独卧家中没有动静,只因他觉得大雪天中人人饥饿困顿,如何会有余粮渡人,既如此又何必干扰他人,为他人凭添困扰呢?后世以此做为高士生活清贫但有操守的典范,晋陶潜《咏贫士七首》中就有“袁安困积雪,貌然不可干”之句,以颂扬袁安的清贫自守。 袁安卧雪的故事,在古代极有影响,成为传统文学和绘画广为引用的典故和题材。 历史上许多著名画家如王维、董源、李升、黄筌、范宽、李公麟、李唐、周昉、马和之、郑思肖、颜辉、赵孟頫、王恽、沈梦麟、倪瓒、沈周、盛懋、陶宗仪、祝允明、文徵明、文嘉、谢时辰、等都画过《袁安卧雪图》,其中最著名的首推王维的《袁安卧雪图》。 袁安碑 1929年袁安碑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碑文中所记袁安其人其事,与《后汉书•袁安传》所载基本相同。 乃篆书极品,原石地点不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被移置于河南省偃师县西南辛村东牛王庙中作案,因碑文向下,无人知其为碑刻;1930年始被发现,方为人知。1938年以后又失落,1961年8月再次发现于河南偃师县扒头乡政府院内,并由河南省博物馆收藏。该碑为东汉永元(90-105年)以后刻立,具体年月无考。碑身上下两端皆稍残,现高139厘米,宽37厘米,厚21厘米。中间有穿。无撰书人姓名。碑文为小篆,10行,除第8、10行两行为不满行外,其他行下均缺1字,已考出。 司徒公汝南女阳袁安召公,授《易》孟氏〔学〕。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四〔年〕十一月庚午,除给事谒者。五年四月乙□,迁东海阴平长。十年二月辛巳,迁东平〔任〕城令。十三年十二月丙辰,拜楚郡〔太〕守。十七年八月庚申,徵拜河南尹。〔建〕初八年六月丙申,拜太仆。元和三年五〔月〕丙子,拜司空。四年六月己卯,拜司徒。孝和皇帝,加元服,诏公为宾。永元四年〔三〕月癸丑薨。闰月庚午葬。 附: 1、《后汉书•袁安传》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祖父良,习《孟氏易》,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建武初,至成武令。 安少傅良学。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后举孝廉,除阴平长、任城令,所在吏人畏而爱之。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覆考。明年,三府举安能理剧,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案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案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馀家。岁馀,徵为河南尹。政号严明,然未尝以臧罪鞫人。常称曰“凡学仕者,高则望宰相,下则希牧守。锢人于圣世,尹所不忍为也”闻之者皆感激自励。在职十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建初八年,迁太仆。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北单于谓汉欺之,谋欲犯边。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皆恨之。弘因大言激励虞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虞廷叱之,伦及大鸿胪韦彪各作色变容,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沈滞,各有所志。盖事以议从,策由众定,訚訚衎衎,得礼之容,寝嘿抑心,更非朝廷之福。君何尤而深谢。其各冠履”帝竟从安议。明年,代第五伦为司空。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 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太尉宋由、司空任隗及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宋由惧,遂不敢复署议,而诸卿稍自引止。唯安独与任隗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窦宪既出,而弟卫尉笃、执金吾景各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景又擅使乘驿施檄缘边诸郡,发突骑及善骑射有才力者,渔阳、雁门、上谷三郡各遣吏将送诣景第。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擅发边兵,惊惑吏人,二千石不待符信而辄承景檄,当伏显诛。又奏司隶校尉、河南尹阿附贵戚,无尽节之义,请免官案罪。并寝不报。宪、景等日益横,尽树其亲党宾客于名都大郡,皆赋敛吏人,更相赂遗,其馀州郡,亦复望风从之。安与任隗举奏诸二千石,又它所连及贬秩免官者四十馀人,窦氏大恨。但安、隗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时,窦宪复出屯武威。明年,北单于为耿夔所破,遁走乌孙,塞北地空,馀部不知所属。宪日矜已功,欲结恩北虏,乃上立降者左鹿蠡王阿佟为北单于,置中郎将领护,如南单于故事。事下公卿议,太尉宋由、太常丁鸿、光禄勋耿秉等十人议可许。安与任隗奏,以为“光武招怀南虏,非谓可永安内地,正以权时之算,可得扞御北狄故也。今朔漠既定,宜令南单于反其北庭,并领降众,无缘复更立阿佟,以增国费”。宗正刘方、大司农尹睦同安议。事奏,未以时定。安惧宪计遂行,乃独上封事曰: 臣闻功有难图,不可豫见。事有易断,较然不疑。伏惟光武皇帝本所以立南单于者,欲安南定北之策也,恩德甚备,故匈奴遂分,边境无患。孝明皇帝奉承先意,不敢失坠,赫然命将,爰伐塞北。至于章和之初,降者十万馀人,议者欲置之滨塞,东至辽东,太尉宋由、光禄勋耿秉皆以为失南单于心,不可,先帝从之。陛下奉承鸿业,大开疆宇,大将军远师讨伐,席卷北庭,此诚宣明祖宗,崇立弘勋者也。宜审其终,以成厥初。伏念南单于屯,先父举众归德,自蒙恩以来,四十馀年。三帝积累,以遗陛下。陛下深宜遵述先志,成就其业。况屯首唱大谋,空尽北虏,辍而弗图,更立新降,以一朝之计,违三世之规,失信于所养,建立于无功。由、秉实知旧议,而欲背弃先恩。夫言行君子之枢机,赏罚理国之纲纪。《论语》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行焉”今若失信于一屯,则百蛮不敢复保誓矣。又乌桓、鲜卑新杀北单于,凡人之情,咸畏仇雠,今立其弟,则二虏怀怨。兵、食可废,信不可去。且汉故事,供给南单于费直岁亿九十馀万,西域岁七千四百八十万。今北庭弥远,其费过倍,是乃空尽天下,而非建策之要也。 诏下其议,安又与宪更相难折。宪险急负埶,言辞骄讦,至诋毁安,称光武诛韩歆、戴涉故事,安终不移。宪竟立匈奴降者右鹿蠡王于除鞬为单于,后遂反叛,卒如安策。 安以天子幼弱,外戚擅权,每朝会进见,及与公卿言国家事,未尝不噫呜流涕。自天子及大臣皆恃赖之。四年春,薨,朝廷痛惜焉。 后数月,窦氏败,帝始亲万机,追思前议者邪正之节,乃除安子赏为郎。策免宋由,以尹睦为太尉,刘方为司空。睦,河南人,薨于位。方,平原人,后坐事免归,自杀。 初,安父没,母使安访求葬地,道逢三书生,问安何之,安为言其故,生乃指一处,云“葬此地,当世为上公”。须臾不见,安异之。于是遂葬其所占之地,故累世隆盛焉。安子京、敞最知名。 京字仲誉。习《孟氏易》,作《难记》三十万言。初拜郎中,稍迁侍中,出为蜀郡太守。 子彭,字伯楚。少傅父业,历广汉、南阳太守。顺帝初,为光禄勋,行至清,为吏粗袍粝食,终于议郎。尚书胡广等追表其有清絜之美,比前朝贡禹、第五伦。未蒙显赠,当时皆嗟叹之。 彭弟汤,字仲河,少傅家学,诸儒称其节,多历显位。桓帝初为司空,以豫议定策封安国亭侯,食邑五百户。累迁司徒、太尉,以灾异策免。卒,谥曰康侯。 汤长子成,左中郎。早卒,次子逢嗣。 逢字周阳,以累世三公子,宽厚笃信,著称于时。灵帝立,逢以太仆豫议,增封三百户。后为司空,卒于执金吾。朝廷以逢尝为三老,特优礼之,赐以珠画特诏秘器,饭含珠玉二十六品,使五官中郎将持节奉策,赠以车骑将军印绶,加号特进,谥曰宣文侯。子基嗣,位至太仆。 逢弟隗,少历显官,先逢为三公。时中常侍袁赦,隗之宗也,用事于中。以逢、隗世宰相家,推崇以为外援。故袁氏贵宠于世,富奢甚,不与它公族同。献帝初,隗为太傅。 成子绍,逢子术,自有传。董卓忿绍、术背己,遂诛隗及术兄基等男女二十馀人。 敞字叔平,少傅《易经》教授,以父任为太子舍人。和帝时,历位将军、大夫、侍中,出为东郡太守,徵拜太仆、光禄勋。元初三年,代刘恺为司空。明年,坐子与尚书郎张俊交通,漏泄省中语,策免。敞廉劲不阿权贵,失邓氏旨,遂自杀。 2、清•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 春日法华同臞庵元长对雪因怀殳山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