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大师 > 近现代人物 >

陈寅恪

陈寅恪


    生卒:1890~1969
    年代:民国
    籍贯:江西修水
    简评:历史学家
    

    一、生平简介
    出生
    陈寅恪先生,江西修水人。生于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旧历五月十七日乙酉。当寓居湖南长沙周氏蜕园,为唐诗人刘蜕宅地。生时祖母黄夫人以先生生值寅年,为取名寅恪(恪为兄弟间排行字)。父三立,字伯严,号散原。光绪十二年迸士,授吏部主事。以侍父告归。有散原诗集、散原文集。母俞明诗,山阴俞明震恪士之妹。能诗而擅鼓琴。有《神雪馆诗集》(来刊)。寅恪生时,值祖父宝箴赋闲侨居。其年秋,始授湖北按察使。蒋天枢先生曾以字请,陈先生语之日:“忆阐余初生时,适九十老人熊鹤村来,先祖拟以鹤寿字余,然此字未曾使用。”蒋先生又从吕贞白处听说:闻诸彦通,先生字规庵。但是陈寅恪本人并没有提及过。生平以名行。修水县旧名义宁州,学者或称义宁先生。
    求学时代
    幼年居湘时,家人为聘湘人周大烈(字印昆)为塾师,光绪一十四年八月,祖父宝箴罢免湖南巡抚,家属也离湘返南昌。当时陈寅恪九岁,则在私塾当甚短暂。后来周印昆移家北京,兄师曾与周时有往还。光绪十八年壬寅(1902),十三岁,随兄衡恪东渡日本留学。嗣以假期归,又与兄隆恪同考取官费留日。十七岁时以病回国疗养,次年插班考入吴淞复旦公学。宣统元年(1909)夏,复旦公学毕业(时复旦公学相当高中程度,后迁校江湾,始办大学)。时年二十岁。秋,由亲友资助赴德,考入柏林大学。1911年秋,入瑞士苏黎世大学。l932年(民国元年)旧历春,以资用不给,由瑞士暂时归国。曾晋谒父执夏曾佑。次年春赴法,就读巴黎大学。1914年(民国三年甲寅。阳历八月,欧洲大战起。)春,仍在巴黎大学,江西省教育司(即厅)司长符九铭电召回江西南昌,阅留德学生考卷。并许补江西省留学官费。l915年(民国四年乙卯)春,至京,曾短期任全国经界局局长蔡锷秘书。时袁世凯方筹谋称帝,其《读吴其昌撰梁启超传书后》文云:“忆洪宪称帝之日,余适旅居旧都,其时颂美袁氏功德者,极丑怪之奇观。深感廉耻道尽,至为痛心。”1916年(民国五年内辰)阳历八月.总统黎元洪特任谭延间为湖南省长兼督军。谭为散原老人旧交,以故,延聘陈寅恪至湘,任职湖南交涉使署。
    陈寅恪先生自民国四年寓京,继又至湖南,在此期间写有《琐窗寒》、《破阵子》、《浣溪沙》三词,发表在《东方杂志》(十三卷第十一号文苑栏,民国五年十一月发行,后又转载民国廿五年出版之《词学季刊》三卷二号。两刊相较,可正误字)。1917年(民国六年)冬,经由上海赴美,入哈佛大学。后来又继续在哈佛学习梵文、巴利文二年。1921年(民国十年),三十二岁,同年秋,离开美国赴德,入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及其他东方古文字。民国十二年癸亥迄次年甲子(1923、1924年),仍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巴利文、藏文等。当时国内时局动荡,江西省教育厅官费一时停寄,此数年间在德生活至为艰苦。当时,毛子水、傅孟真、俞大维等均在柏林。1923年(民国十二年),赵元任先生拟辞去哈佛大学教职回国,须觅一哈佛出身者代替,函请陈寅恪意见,陈复书云“我对美国一无所恋,只想吃波士顿醉香楼的龙虾”。(见杨步伟《杂记赵家》)。这年下半年,赵夫妇也到德国,《杂记赵家》说:“到了柏林,值战后德国马克正低,书呆子们大买各种书籍,并还流传着好玩的批评,说陈寅恪和傅斯年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是最干净的。”
    1923年(民国十二年)夏秋间,陈寅恪母亲及长兄陈师曾相继逝世,家中以经济困窘,没有告知。陈寅恪在写给妹妹的书信中尚有“请大哥及五哥在北京收购满蒙回藏文书”语。《与妹书》(全文刊载在1923年《学衡》二十期),现节录如下:
    我前见中国报纸告白,商务印书馆重印日本刻大藏经出售,其预约劵价约四五百元。他日恐不易得,即有,恐价亦更贵。不知何处能代我筹借一笔款,为购此书。因我现必需之书甚多,总价万金。最要者即西藏文正续藏两部,及日本印中文正续大藏,其他零星字典及西洋类书百种而已。西藏文藏经,多龙树马鸣著作而中国未译者。即已译者,亦可对堪异同。如梵文之于希腊、拉丁、英、俄、德、法之同属一系。以此之故,音韵训诂上,大有发明。因藏文数千年已用梵音字母拼写,其变迁源流,较中文为明显。如以西洋语言科学之法,为中藏比较之学,则成效当较乾嘉诸老更上一层。然此非我所注意也。我所注意者有二:一历史……一佛教,大乘经典,印度极少,新疆出土者亦零碎。及小乘律之类,与佛教史有关者多。中国所译,又颇难解。我偶取金刚经对堪一过,其注解自晋、唐起至俞曲园止,其间数十百家,误解不知其数。我以为除印度、西域、外国人外,中国人则晋朝、唐朝和尚能通梵文,当能得正确之解,其余多是望文生义,不足道也。隋智者大师天台宗之祖师。其解悉檀二字,错得可笑。好在台宗乃儒家五经正义二疏之体。说佛经,与禅宗之自成一派。与印度无关者相同。亦不要紧也。禅宗自谓由迦叶传心,系据《护法因缘传》。现此书已证明为伪造……旧藏文既一时不能得,中国大藏,吾颇不欲失此机会……又蒙古、满洲、回文书,我皆欲得。可寄此函至北京,如北京有满、蒙、回、藏文书,价廉者,请大哥五哥代我收购,久后恐益难得矣。
    由上面引文可知,陈寅恪归国前的思想梗概及治学方向。
    清华园与南迁北返
    1925年(民国十四年),北京清华学校(清华系外交部以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创立,创办于1909年(宣统元年),特赐清华园建校,故校名清华。)创办研究院,并大学部,于本年开始在全国招收第一届新生。研究院旨趣,取法于书院,并仿效牛津大学导师制,聘请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及陈寅恪为教授(学生毕业证书上所列教师名衔均称导师)。陈寅恪因为经济拮据,先预支了清华薪金,才由德国归国。归后,以父病暨母兄葬事请假一年,第二年秋始到清华任教。1928年(民国十七年)秋七月十七日与唐筼在上海结婚,1929年,陈寅恪撰写了“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文中抒发了思想自由之义谛。1930年,清华学校易名为清华大学,陈寅恪任中文、历史、哲学三系合聘教授,为中文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开专题课,如“佛经文学”、“世说新语研究”、“唐诗校释”、“魏晋南北朝史专题研究”、“隋唐五代史专题研究”等。在此期间,陈寅恪注意研究佛经之译本,并以高丽藏本校梁慧皎《高僧传》。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夏,清华大学中文系代理主任刘文典请陈寅恪命招生试题:作文题《梦游清华园记》,外加对对子:一年级为“孙行者”、“少小离家老大回”,二三年级、转学生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等,以此招致非议。陈寅恪遂在《清华暑期周刊》第六期发表《答记者问》,又写有《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详细阐发此义。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有《答钱稻孙书》,内容为答复日本学者白鸟库吉询问有关中亚史的问题。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七月二十八日,京郊战事激烈,当夜二十九军撤退。八月八日正午,日军入城,津沽旋亦沦陷。当时陈三立正在北京就养,事变起,因之发愤不食,五日后去世。陈寅恪遂与兄陈隆恪、弟陈方恪、陈登恪等料理散原老人丧事后,离京转津南行,十一月下旬才到长沙,因为当时清华拟议迁往长沙。未几,时局变化,清华大学临时校址又决定迁往云南。于是陈寅恪再度携家南下,经香港转道云南。抵港后,因夫人唐筼心脏病发,暂时滞留香港。陈寅恪则于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只身经滇越铁路去云南蒙自,到蒙自后即感染疟疾。未几,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陈寅恪遂在蒙自授课。才过数月,学校又归并为“昆明西南联合大学”。陈寅恪遂于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由蒙自移居昆明,寓靛花巷青园学舍,而其家属则滞留香港达四年之久,搬家六次。
    1939年春,仍在西南联大授课,主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并为研究生开“白居易”课。是年春,受英国牛津大学汉学教授之聘,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暑假后,离昆明赴香港,计划全家由香港去英国。抵港后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滞留香港。秋九月,重返昆明。1940年三月,由昆明到达重庆,出席中央研究院会议。由于夫人唐筼仍卧病香港,陈寅恪于暑假后再至香港,待机赴英,但没有成行,遂就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1941年春,陈寅恪完成《唐代政治史述论稿》。1942年5月5日,由香港取道广州湾返回内地,六月末抵达桂林,在桂林留一年多,暂时任教于广西大学。1943年秋八月,又由桂林启程北行,于十一月抵重庆,因病少留。随即转赴成都,因为全家患病,于年底才到成都,遂教于燕京大学。1945年,因生活艰苦,营养不良,导致左眼失明。是年秋,英国牛津大学约请陈寅恪赴伦敦治疗眼疾,希望能痊愈,并留牛津讲学。于是由成都搭机去昆明,再经印度乘水上飞机去伦敦。抵英后虽经治疗,也无法复原。遂于1946年春离英归国,绕道美国,四月抵达纽约,原拟再试医疗,后听说美国名医也无良策,遂决定不登岸,只与赵元任夫妇及留美学生周一良、杨联升等晤叙。
    1946年十月,经南京转沪乘轮船返回清华。1947年春,修改前在成都所草《元白诗笺证稿》,助手为研究生陈庆华、王永兴等。是年冬,天气寒冷,清华因经费不足,无力供应暖气,需要住户自理。陈寅恪不得不将所藏巴利文大藏经及东方语文各书,如蒙古文蒙古图志、突厥文字典等,卖与北京大学东方语文系,用以购煤。
    南迁领表
    1948年十月间,北平即将解放,陈寅恪携家避入城内,暂住于陈师曾家,又迁入中研院宿舍。第二天,又从南苑机场搭乘一便机往南京。在南京只住了一晚,又乘夜车赶往上海。在上海,接受广州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聘约,年末,乘秋瑾号轮船去广州,住进岭南大学西南区五十二号。到广州后,傅斯年屡次电催陈寅恪赴台,陈寅恪不往。在岭南大学,兼任历史、中文两系教授。1950年冬,《元白诗笺证稿》线装本印成。1952年夏,迁居东南区一号楼上。是年,全国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名义取消,原中山大学迁入岭南大学校舍,陈寅恪继续担任中山大学教授。1953年,开始撰写《论再生缘》。1954年春,国务院派原在清华任陈寅恪助教的汪篯来广州,迎陈寅恪赴京,任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陈寅恪辞谢不就,推荐陈垣代替。1958年,批判“厚古薄今”运动开始,陈寅恪受到批判,遂不再教课,专力著述。本年七月有寄吴雨僧诗三首,其一云:
    葵羹桂醑足风流,春雨初晴转似秋。桑下无情三宿了(吴注:见《后汉书?襄楷传》及东坡别黄州诗),草间有命几时休。早来未负苍生望,老去应逃后死羞。传语朋侪同一笑,海南还胜海西游。
    1961年,吴雨僧到广州探访陈寅恪,二人晤谈甚欢,陈寅恪赠吴诗有“问疾宁辞蜀道难,相逢握手泪汍澜”之句。又有《辛丑七月雨僧老友自重庆来广州,承询近况,赋此答之》:
    五羊重见九回肠,虽住罗浮别有乡。留命任教加白眼,著书唯剩颂红妆。钟君点鬼行将及,汤子抛人转更忙。为口东坡还自笑,老来事业未荒唐。
    是时,所撰《柳如是别传》行将完成,而连年来身体尚健,双目迷朦可辨径道,常由夫人唐筼陪同在园内散步,并能驱车到市内听京戏。
    1962年夏六月初十日,陈寅恪右腿跌折,住进中山二医院,因年老未动手术,而断腿终未能复原。1964年时,虽由两护士左右扶持起立,但已不能似往日自由散步了。同年夏,《柳如是别传》初稿完成,自草创到完成此书,经历了十年时间。全书后有《稿竟说偈》:
    奇女气销,三百载下。孰发幽光,陈最良也。嗟陈教授,愈教愈哑。丽香群闹,皋比决舍。无事转忙,然脂暝写。成卌万言,如瓶水泻。怒骂嬉笑,亦俚亦雅。非旧非新,童牛角马。刻意伤春,贮泪盈把。痛哭古人,留赠来者。
    末署:“钱柳逝世三百年,岁次甲辰夏五月陈寅恪书于广州金明馆,时年七十五。”冬十月,又写定《论再生缘·校补记》,为之作序云:
    此文乃颓龄游戏之笔,疏误可笑。然传播中外,议论纷纭因而发现新材料有为前所未知者,自应补正。兹辑为一编,附在简末,至于原文,悉仍其旧,不复改易,盖以存著作之初旨也。噫!所南《心史》,固非吴井之藏。孙盛《阳秋》,同是辽东之本。点佛弟之额粉,久已先乾。裹王娘之脚条,长则更臭。知我罪我,请俟来世。一九六四年岁次甲辰十一月十八日文盲叟陈寅恪序于广州金明馆。
    1966年6月1日,文化大革命开始,6月6日,广州文化大革命开始。运动开始后不久,陈寅恪助手黄萱被红卫兵赶走,不准协助陈寅恪工作。九月,又将公家所派护士三人赶走,仅自出资供轮班代替之护士一人得留。自后,红卫兵抄家前后不绝。在经历了三年多的折磨之后,陈寅恪于1969年10月7日晨五时半逝世,终年八十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