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茶文化 > 茶知识 > 绿茶 >

九华毛峰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游九华山时吟诵的千古绝句。九华山原名九子山,以“九子战妖”的神话传说而得名。李白游九子山后,写下“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诗文,芙蓉是花,李白改九子山为九华(花)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
    九华山产茶历史悠久。《青阳县志》记载:“九华为仙山佛地,竹卉鱼禽间为他方所未有。……所产金地源茶,为金地藏自西域携来者,今传梗空筒者是,茗(闵)地源茶,根株颇硕,生于阴谷,春夏之交,方发萌,茎条虽长,旗枪不展,乍紫乍绿,天圣初,邵守李虚己,太史梅询试之,以为建溪顾渚不及也。”南宋周必大遍游九华,后撰写《九华山录》,说他游“至化城寺,……谒金地藏塔,……僧祖瑛独居塔院,献土产茶,味敌北苑”。北苑茶产于建州(福建省建阳县),是当时最脍炙人口的名茶,周必大以此来盛赞九华山茶。
    九华山茶始于唐,兴于宋,初时为僧人所栽,寺院独享,供坐禅驱睡和招待香客、游人,佛山、古刹、名茶,三者相得益彰。古诗云:“仙铛气味冷芝耳,僧碗芳香点茗芽”。
    清代刘銮《五石瓠》说闵茶有二。一为休宁闵茶,万历末年闵文水所制;一为九华山闵园茶,即“唐闵,长者地也,产茶不多,僧焙之,岁数斤耳,用山中之泉烹之,色味殊绝。有闵茶引,不知何僧作,其词亦腾空而去云。今所称闵公是也,其宅今为梵殿,其畦今号闵园,茶出于此,故以名之。园在九华之颠,东岩之侧,一坞半弓,四周峭壁,数百丈危峰之上,复有山焉,下瞰龙池,上疏石涧,林蔽石流,交映终日,沉雾团风,不见山麓,人仰视之,恍然一混沌也。其钟气于胜地者既灵,吐含于烟云者复久,一种幽香,自尔迥异。且此坞方圆径尺许,所产更佳,过此则气味又别矣。然盛必锡器,烹之清泉,炉必紧炭,怒火百沸,待其沸透,急投茶于壶,壶以宜兴沙注为最,锡次之,又必注于头青磁钟,产于天者成于人,而闵茶之真味始见。否则水火乖宜,鼎壶不洁,虽闵公所亲植者,亦无用矣。有识者知其味淡而气厚,瓶贮数年,取而试之,又清凉解毒之大药云。“这是三百多年前,对九华山闵园茶的详细记述。
    九华山茶花色品种繁多。据1933年李洁非《青阳风土志》记载:“茶,则沙土之地,至为适合,为气候润泽,亦所至宜,产九华山、黄石溪、十宝山、乌株山、宋冲等地。……种类为龙眼茶、云雾茶、雀舌茶、毛尖茶、旗枪茶。中以龙眼、云雾为上品,毛尖、旗枪为中品,雀舌为下品,……用手采摘,置于锅内以火炕干。由各乡所产,用篾箩或布袋装好,舟运至县城,再运往大通、南京等地销售。……青阳产茶无多,唯九华山绿茶龙眼为珍品,色碧青而味香浓;黄石溪云雾,色淡黄而味香;十宝山、宋冲之毛尖、旗枪,色茸绿而味微香;乌株山雀舌,质青味香,制法皆以火锅炕干,用手炒制而成,产量甚少,茶厂曾无统计,……“。据《九华山志》记载,九华山历史名茶还有”天台云雾“、“龙池云雾”、“东岩雀舌”、“九华龙芽”、“南苔空心”、“肉身仙茗”等。据考证“天台云雾”即现时的“黄石溪毛峰”,“龙池云雾”即现时的“闵园毛峰”。黄石溪毛峰和闵园毛峰曾于1915年巴拿马赛会上同获金质奖章。而其他名茶即在“物竞天择”中,历经世道沧桑而失传,但其美名仍在山僧和村民中广为颂传,且带有种种佛山仙境的神奇色彩,妙趣横生,亦可属中华茶文化之凤毛麟角。
    九华毛峰产区九华山脉,位于青阳县城南,北临长江,南连黄山,方圆约200华里,主峰十王峰海拔高度1342米。此外千米以上的高峰还有莲花峰、天华峰、翠峰、独秀峰、天柱峰、沙弥峰、五老峰、罗汉墩、云外峰、七贤峰、岔泉岭、仙姑尖、三根尖、北家岭等。其母质为花冈岩,山间多奇峰、怪石、山泉、瀑布,层峦迭嶂,林木茂密,竹海连绵。峰顶悬崖上一座座琼楼仙馆,在云雾中时隐时现,烟涛云海,变幻万千,它与黄山如同两颗光灿夺目的明珠,一双璀璨的玉璧。九华山区和黄山山区为安徽省两个主要毛峰茶产区,九华毛峰品质仅次于黄山毛峰,为安徽省主要历史名茶。
    九华毛峰主要产地除九华山外,还包括九华山区的柯村、杜村、庙前、朱备、陵阳、南阳一带,其品质最优者为十王峰南麓道僧洞的黄石溪毛峰和十王峰北麓下闵园的闵园毛峰。九华山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542毫米。土壤为黄棕壤,土层深厚肥沃、透水性好,PH值为5.5~6.0。茶园多分布在500~700米的高山峡谷之中,生态环境良好。根据安徽农学院茶业系调查研究资料,下闵园海拔500公尺左右,道僧洞海拔870米左右,4月下旬下闵园与道僧洞相比,气温高2~3℃,地温高4℃,空气相对湿度低2~4%。下闵园茶园土壤水解氮略高于道僧洞,而速效钾则稍逊。黄石溪毛峰以外形匀细、香气高长著称,闵园毛峰则以外形壮实、滋味浓醇显优。从1984~1986年三年的化学分析资料看,黄石溪毛峰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而闵园毛峰的多酚类、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占魁。由于生态环境等影响,形成山南山北两种毛峰茶天然风味和化学组分的差异。独树一帜,各有千秋,而采制技术却大体相同。
    九华毛峰于4月中、下旬采摘,采摘标准为一芽一、二叶初展,按鲜叶芽叶组成分三等。一等:一芽一、二叶占80%以上,基本上无对夹叶;二等:一芽一、二叶占60~80%,有少量对夹叶;三等:一芽一、二叶占40~60%,有少量初展的一芽三叶。同时要求无表面水,无鱼叶、茶果等杂质。采回的鲜叶摊放待制。
    九华毛峰制造分杀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
    杀青:杀青用桶锅,投叶前锅温上升到150~160℃,要求锅温稳定,先高后低,出叶时保持125~135℃左右。投叶量0.5公斤左右,嫩叶适当减少。杀青时间约6~7分钟。杀青以抖为主,抖闷结合,要杀透杀匀,无焦叶红梗。杀青过程减重率35~40%。杀青叶出锅后放在小簸箕内,撼簸二三下,散热去湿,簸除焦叶、碎片。
    揉捻:轻揉1~2分钟,待茶汁溢出,有粘手感,基本成条即可。揉捻时,结合解块散热2~3次。每锅杀青叶,单揉单烘,及时烘焙。
    烘焙:烘干分毛火和足火。毛火用三只烘笼,按温度90℃、80℃、70℃,先高后低,顺序移动。第一、二只烘笼投叶量为一锅杀青叶,第三只烘笼为二锅杀青叶。掌握高温、勤翻,翻匀摊平的原则。毛火叶含水率不低于8~10%,下烘后摊凉。足火文火慢烘,温度60~50℃,每烘笼投叶3~4公斤,烘6~8小时,干茶含水率3~5%,下烘后趁热装筒。
    九华毛峰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稍曲,匀齐显毫,色泽绿润稍泛黄,香气高长,火功饱满,汤色绿黄明亮,滋味鲜醇回甘,叶底柔软匀亮成朵。
    为了恢复九华山历史名茶,安徽农学院茶业系与九华山管理处共同研制恢复了“东岩雀舌”和“南苔空心”,并已投入批量生产。东岩雀舌为选采一芽一叶初展的肥壮芽叶,炒制方法与九华毛峰基本相同,只是杀青后期理直茶条,直接上烘,采制比九华毛峰更精细,形似雀舌,应属九华毛峰之极品。南苔空心为选采一芽二叶,要求梗壮芽肥,嫩度好。杀青程度偏嫩,后期结合理条,不经揉捻,高温烘焙,促进嫩茎膨胀,形成“梗空如筱”,成茶具有高火焦香,冲泡时,梗蒂朝上,旗枪倒挂,似僧尼拜佛,颇有九华佛茶之炒趣。
    (詹罗九)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