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其它文化 >

全球汉学家相聚中国从东方智慧中寻找资源(2)

了,另一些事物消失了,这背后总有这样那样的原因。”而相对历史本身,他更喜欢历史研究中各种观点的交锋,“因为这能让你变得更明智”。
    从《汉代的信仰、神话和理性》、《帝制中国》、《通往仙境之路》到一手编撰的煌煌《剑桥中国古代史》“秦汉卷(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即便已是蜚声世界的著名汉学家,鲁惟一仍表现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谦卑之情。“对一个在欧洲历史、文学和哲学传统中接受教育的西方人来说,胆敢撰写关于中国汉代知识发展的论著,似乎有些冒险。”他把自己关于秦汉史研究的所有学术成果,形容为“为一般读者撰写的易读之作”。
    五次中国行惊讶变化大
    194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21世纪……算上这次汉学大会,迄今为止鲁惟一共来过5次中国。第一次是在解放前的1947年。“当时,北京还被称为北平”,鲁惟一就是在那时,有了中文名字。一个在英国领事馆工作的秘书,根据英文发音,一笔一划写下“鲁惟一”三个字,这个名字由此伴随了其大半生。此后6个月里,鲁惟一拜师学汉语。中国老师是个45岁上下的中年男人,留着用来蘸墨水的几厘米长的指甲,每天不管这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小伙究竟“消化”了多少,只顾讲他的《道德经》和《论语》。半年后,鲁惟一返回英国。
    1974年,在西方汉学界已颇有名气的鲁惟一,作为“汉学代表团”学者之一,第二次来到中国。就在前一年,中美在对方首都互建联络处,所以这个年份他记得很牢,“而此前的20多年间,我们这些老外似乎并不受欢迎”。两周时间里,鲁惟一走访了北京、洛阳、西安、桂林等城市,看到了首都北京以外更广阔的天地。
    第三次故地重游是在1980年代,而最近一次则是2001年8月,在长沙岳麓书院举行的“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鲁惟一就“简牍时代中西文化的比较”与中国学者展开对话……“中国的变化实在太大了!21世纪以来,中国人的精神状态让人耳目一新。”这回,已是第五次来中国的鲁惟一说,“在我过去的印象中,中国人总是很害羞、不善表达,即使我想主动与其攀谈,他们也很犹豫该不该开口。”他指了指我的采访本说,“像我们这样用英语交流,你直接用英文记笔记,放在10多年前,我简直不敢想象!”
    10月29日,世界汉学大会开幕前一天,中国人民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成立,并举行了高峰论坛。考虑到翌日就要参加汉学大会,鲁惟一未被列入主题演讲嘉宾中,但固执的他执意要参加论坛。“以前,宗教在中国是个很避讳的话题,一提起宗教,人们就会和迷信联系起来。但现在,我欣喜地看到,人们开始自由地谈论宗教,大学里的学者与学生从学术与科学角度,讨论宗教问题。中国人的思想和心态越来越开放,这样的变化让人很惊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