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武术 >

虎拳及虎形拳以练骨为主


    虎为百兽之王。出山时,一啸而狂风生。虎尚未出山,已先有威武气氛。虎不动,但目光炯炯,即虎视眈眈。虎一动,摇头摆尾,气势汹汹。
    
    虎取食搏斗时,先是前两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借地的弹力,以爪为锋,合身望上一扑,其有勇在骨,切齿而发,向着对象窜将下来称为“饿虎扑食”。如扑不着,便出全身力气搏斗,这一掀,即“猛虎摇身”。猛虎扑食之时咧嘴露齿,叫“猛虎张口”。两前爪回缩称“虎抱头”。如一扑一掀不能捉食便大吼起来,如晴天霹雳,震得山摇峪动,称为“恶虎怒吼”。
    其声发自丹田,然后倒竖虎尾,如同铁柱一般,横剪过来称为“猛虎揽尾”(也称为“虎鞭”)。
    虎给人的印象是威猛凶恶,威镇四方,因身有一股使不完的虎劲,勇猛向前,所向披靡。虎形拳则是仿效老虎这种猛兽的扑食、跳跌、奔窜、怒吼等动作创编而成为的一种拳术。人练时则以意导为动作,心胸虚静,意念在先,动作随心意而出。即稳定不动,而产生所谓“虎桩”。在不动中锻炼内部气息的调动,内劲的增长,因身的协调和下盘的稳固。
    站桩时,同虎一样要求吸阴卸眉;眼平视前方,目光炯炯如虎视之威。背圆而挺、丹田后吸,坐胯沉气,脚趾抓地,似虎式的气势凛凛,有敢打敢拚之气概。特别要抓住了猛虎动作的最大特点:猛威,有力,迅疾。意在攻取,所谓虎象攻取。故练虎拳时配合人之自然发音。正如《拳经》上所说,“虎拳练骨。练时,须鼓实全身之气,臂坚腰实,腕力充沛,一气相贯,始终不懈,起落有势,怒目强项,有怒虎出林,两爪拔山之势。”振颠臂膀,周身力整气行于内,形显于外,声随手发,手随声落,一动无不动,一动无不合。
    总结虎之动作不外“抓、按、扑、跳、掀、窜、剪、坐、吼”等。仔细分析了虎的动作后,每式都要练好基本功。比如如何练好抓而徒手成为虎爪掌,在发劲时,使劲力聚于掌心,透达于指尖,做到技击时出于五指如猛虎的利爪一般刚利无比。
    与之相应地全身都要协调练习,从而对腕、对脚趾,脚颈及至全身各部分提出相应的要求。
    要练好扑,必须练好腰,因猛虎伸腰向上扑,所以要练腰的伸长力。因扑人时忽前忽后,忽左忽右,要求腰的灵活性很高,折叠性强。要练好虎跳需要两腿伸直,翻转时要快,跳跌娶离,落地要轻。学虎坐时要上体下坐,臀部内收,两腿屈膝下蹬,两脚十趾抓地,两膝内扣,掩裆、坐胯、飞腰。剪本是以虎尾剪,但人无尾,只能用手脚剪,当然最易的是用手剪,这就要求练好手臂的硬度和灵活性。
    总之,根据虎的基本动作,可以相应地对人体各部提出要求,在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进而演变成虎拳。
    (本文转载自《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作者曾庆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