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武术 >

武当太乙门武术名家林信斋支援抗日轶事


    七十年前,在抗日烽火燃烧到齐鲁大地的时刻,林信斋就是其中一位默默奉献的爱国人士。他1900生于山东寿光。是近代山东武当太乙门派著名武术家,济南武当太乙门掌门人。 他自幼年就酷爱武术,少年时期进私塾后入学堂。受祖上家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熏陶,心怀着爱国刚正的民族气节,忧国忧民的朴素情怀,为家为国操劳不己。
    
    1919年他承祖业“裕祥昌”商号,在济南经营粮栈,酒、油酱菜醋业等多种作坊。诚信经营、靠胆识和勤勉生意逐渐兴隆,时为济南商界翘楚。期间他与临朐籍的师弟窦来庚(字峰山)、胞弟林经三(秉礼)先后拜身怀绝技的全国十八名宿武术家高凤岭(字云峰)习练武当太乙门派拳、械。高凤岭老师在济南则带领弟子晨修暮研,使他们武技日渐增进。日军侵略中国时期,高凤岭先生和弟子们对日寇的入侵义愤填膺,他经常教导弟子要在国难当头时期练好本领,用武术抵抗日寇的侵略,共同的爱国志向,使他们师徒之间的感情更渐深厚。
    高凤岭先生,不畏日军的威胁,在青岛国术馆出版的《国术月刊》的序中,发表自己的铮铮誓言:“用国术的刀剑斩断不平等条约,用国术的枪棍打倒帝国主义侵略者,提倡国术是求国际上自由平等的途径,提倡国术是三民主义的基本工作”(《国术月刊》现存青岛档案馆)。高凤岭先师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民族气节,对其弟子影响至深,弟子们也在国难当头最危机时刻,敢于挺身而出冲向前线奋勇杀敌,有的则在后方以不同的实际行动奋不顾身地支援前线抗战。
    1937年,日寇侵占济南, 身为山东国术馆副馆长的窦来庚,就率全馆200余人,举起大刀、枪棍奔赴沂蒙山区进行抗日活动,时任省国术馆拳脚科主任林信斋的胞弟林秉礼(林经三)随之抗日,奔赴沂蒙山区抗击日寇。这支属于地方的、由省长沈鸿烈指挥组织的部队后来改编为“山东省保安十七旅”窦来庚任旅长,林经三担任武术队队长训练部队士兵,带领他们以武术为根基,操练大刀、长矛,提高士兵战斗力,借以锻炼体魄和胆识。这是一支没有经过战争必须训练的队伍,更没有作战的经历和经验,凭借炙热的爱国精神,来对付抗击装备精良的日寇,可想那将是多么惨烈的对拼和牺牲。当时该部队属于地方组织,不仅武器装备简陋,更无军饷供给。部队的粮、钱、药品都要靠自己筹措,一切军需都处于极其缺乏、极端困苦的境地。为此林经三多次返回济南,将部队的困难处境告诉兄长林信斋,为在沂蒙山区抗战的部队向兄长求援,并多次设法带药品、钱物等返回前线,解决部队燃眉之急。
    当时,林信斋的父亲突发疾病去逝不久,这使他们兄弟俩人的内心都十分悲痛,按照家乡的风俗,他们是应当三年重孝在身,要好好照顾家庭。但是他们兄弟俩,都没有因家庭的困难,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国难当头,胞弟义无反顾的奔赴沂蒙山抗日前线,林信斋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担负着经商和家庭生活的重担,这担子像大山一样压在他而立之年的身上。为了生计他不能懈怠,在济南经营商业,除管理、经营商业担负数十名工人生活之外,还要到床前尽孝照顾年迈多病的老母亲、承担照顾妻子、抚养年幼的儿女。为了使胞弟安心在前线抗击日寇,也为了他们在家乡免受日寇的迫害,他把胞弟家属子女都接到济南家中,照顾他们的一切,全家这几十口人的生活重担就他一个人独自扛在身上。尽管生活巨大的压力,但是他的爱国真情依然饱满,他不仅毫无退缩地承担着生活的重压,他还以商人合法经营的身份,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为沂蒙山抗战前线筹备急需的粮食、药品、钱款。经过反复地、周密的策划,他就利用自己位于一大马路纬五路,济南火车站货场开设的粮栈的便利条件,多次用麻袋包装好粮食,(当时每袋麻包装200斤)用火车托运到益都(青州),然后再雇用车辆辗转运到临朐沂蒙山抗日前线。每次他从青州转运粮食到临朐,都会遭到了日本兵的严厉搜查,他虽表面上没显示出内心的紧张,心里却是十分的担心,他不是担心自己因运粮被日寇抓去丧命,而是担心粮食被扣,前线抗日将士饿着肚子无力杀敌。
    
    有一次林信斋收购到一大批粮食,他就想设法从济南再次用火车托运500包小麦到益都(青州),冒生命危险辗转到沂蒙山抗日前线,为了使这一大批粮食能顺利地通过日寇的封锁线和关卡,通过日寇对违禁物品之一的粮食的检查,防止发生许多不测,林信斋就设法提前约好曾与他在上海有生意往来的、日籍反战商人早松和他一起前往过关,应对日寇的严禁盘查。粮食运到青州,果然气焰嚣张的日寇哨卡对进入粮食奇缺地区的盘查更是异常严细,每辆装满粮食的车辆都要逐一查看,当日本兵欲拿刺刀挑看马车上的盖好的苫布时,早松就主动对盘查的日本兵解释:“这些车辆货物是我的,这位中国人只是帮我运送一下......”。就这样在早松的掩护下,这批粮食才都得以过关运往临朐沂蒙山前线,无偿地赠送给窦来庚率领的抗日部队,鼓励抗日将士英勇杀敌。
    地处沂蒙山的临朐县粮食常年歉收,农民多是以种植烟叶、养蚕为主要经济来源,林信斋为能及时支援部队抗日,他经常冒酷暑、严寒不辞辛苦地徒步到该县山区农村收购土产品,雇工将收集的农副产品打包设法运到青岛,经海路出港运到上海变卖后,再到苏、杭购买粮食运到济南。由于运送粮食要冒很大的风险,经常被日本兵盘查,这时林信斋想到了积攒黄金,这样可以使部队购买抗战军需品。为此他动员自己的亲属,向他们诉说国家处在危难时期,前线有我们的亲人连生命都顾不上,就是为了保护大家,我们也应当献一份力,帮助前线的亲人。深明大义的母亲和临朐籍的妻子,对林信斋的爱国情结十分支持,全家老少数十口的生活十分节俭,多年来全家一直节衣缩食,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但无偿支援前线的行动,却一直坚持多年,逐日积攒财物支援抗日前线从无怨言。甚至家属也拿出自己珍爱的首饰、嫁妆,最后凑集了16两(一斤)黄金,托付临朐吴姓商人带给抗日前线,让他代转给窦来庚作为抗日的急需。谁曾想这16两黄金,竟被这人私吞潜逃到外地挥霍了。当得知临朐这个吴姓人,卷走了黄金外逃的这件事后,这对林信斋打击很大,他痛心的是抗战将士的急需没有得到及时援助,更气愤的是过于相信这个小人,后悔自己没有亲自送到前线,更谴责在国难当头贪利忘国之人的卑劣行径。此事,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使他耿耿于怀,直到七十年代他到临朐探亲时,听说那个贪腐小人早就归西了,他还是和女婿一起到那个丧尽天良的吴某人村口,挥拳震脚痛斥许久,谴责那个毫无良心的、卑鄙无耻的小人,以释怀长期对这个小人愤恨。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林信斋以自己的微薄之力,践行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祖训,实现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为国、为民效力的诺言。
    (本文转自 林素朴\博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