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建筑 > 其它建筑 >

拙政园 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作为江南古典园林中最出色的其一,拙政园始建于明朝正德初年,返乡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拓建,起名“拙政园”,取《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拙政园内以水为中心,四面山水缭绕,花木繁茂、亭榭雕栏无不精美,将江南水乡园林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统共占地七十八亩。东园本名“归园田居”,布局以竹坞曲水、松林草坪为主,再配亭榭流水,保持着水声汤汤疏朗明快的风格。作为拙政园的中心,中园是为整座园林的精华所在,格局保留着明朝园林建筑浑厚、疏朗、质朴的艺术风格。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池广树茂,周围的亭台水榭皆是依水而建,高低错落形制不一,甚至有直出水中的亭榭,是及标准的江南水乡特色。拙政园中园的厅堂楼阁起名多与荷花有关,自古以来荷花高洁出淤泥而不染,古人多爱以荷喻人。中园的主体建筑是为远香堂,远香堂的水池清澈广阔,池上荷叶莲莲生,山岛林荫匝地,两岸藤萝如垂柳,小桥流水架溪谷,甚是好看。西园又称补园,布局紧凑而水面迂回,依山傍水的亭台楼阁深受乾隆皇帝喜欢,继而大加改建,高低起伏的水廊、曲折流连的溪涧,使其愈加的巧妙绝伦。
    
    拙政园于正德初年初建,是返乡御史王献臣的园林,其子嗜赌,等王献臣死后竟在一夜间将拙政园输给了阊门外下塘的徐少泉,此后徐氏在拙政园居住长达百余年,直到后代徐氏子孙衰落,拙政园逐渐地荒废了下来。
    到了崇祯四年,刑部侍郎王一心购下了东园十余亩,王一心擅长山水绘画,对园林布置自然手到拿来,经其悉心布置后终于在崇祯八年落成,命名“归园田居”。王氏子孙一直居住在归园田居中,直到清朝道光年间,但由于子孙凋零,昔日繁复精致的归园田居也已有了荒圮之态,大部分地方变成了菜畦草地。
    
    明末时清兵攻入苏州,拙政园被占,当时拙政园的主人乃徐氏子弟,不得已在顺治五年时以两千金的价格将拙政园低价卖给了大学时陈之遴。当时的拙政园已经是荒废了不少的,陈之遴得了拙政园后马上重加修葺,在原本的模样上加以修饰,更是添了三四株宝珠山茶,花开时妍丽鲜艳,在江南地方很是少见,奢丽无比。但由于陈之遴身在京城甚少到苏州来,后又获罪被谪辽东,始终未曾看见过修葺后的拙政园。康熙元年时,拙政园归于官产,归属与宁海将军府,为王、严两位镇将所有,后在康熙三年又改为兵备道行馆。
    到了这时候,拙政园的主人虽然频频变换,但旧貌依然,到了王永宁这的时候,王永宁大兴土木重新修建,设斑竹厅、楠木厅等,列柱百余,柱上刻有升龙,又有白玉龙凤鼓墩,设施至极。此时的拙政园于最初那山水流连的雅致模样已经大不相同。
    
    康熙十八年,拙政园改为苏松常道新署,被再次修葺,增置堂三楹。康熙二十三年,康熙曾南巡入园,在《长洲县志》中感叹道:“廿年来数易主,虽增葺壮丽,无复昔时山林雅致矣”。
    自苏松常道署被撤后,拙政园渐渐地成为了民居,到了乾隆初年,拙政园又被分成中园的复园与西园的书园两部分,原本规划统一浑然一体的拙政园在时代的变迁中被迫相互分离,成为了各不相干的三个园林。
    中园的复园曾归蒋桀所有,蒋桀善于经营,渐渐地让复园恢复原本的模样,并在园中藏书千万卷,在秋高气爽的日子举办文士宴会,盛极一时,但自从蒋桀离世后,复园又逐渐地衰落了下来。
    
    在蒋氏拥有复园七十余年后,复园再次易主。清朝嘉庆十四年,刑部郎中海宁查世倓购下复园,当时的复园已经不复蒋桀在时的“山林之性”,查氏花费多年时间修葺复园,使复园再次焕然一新,可没多久复园再次易主,新主姓吴,故改名吴园。吴氏长期外任,对吴园疏于管理,逐渐亭台倾圮,放眼萧条。
    同治二年,李鸿章占领苏州,将当时是忠王府的拙政园作为自己在江苏的巡抚行辕,同治五年,巡抚衙门迁出拙政园。同治十年冬,张之万担任江苏巡抚,居住在拙政园中,几经修葺,将拙政园逐渐恢复了旧日的光彩,远香堂、柳堤、水竹居等皆恢复了原本的模样,并绘有《吴园图》十二册。同治十一年正月,拙政园被改为“八旗奉直会馆”,恢复了拙政园最初的名字。光绪十三年拙政园再次修葺,并且间澄观楼于池上,此番修葺过后的格局几经变迁,仍旧保留至今。
    
    这时候的拙政园仍旧分属,光绪三年时一富商张履谦以六千五百两购买了西面的宅院,易名补园,当时的补园早已经凋零残破,张履谦大肆修葺,重新修建了亭台楼阁,张绿线追求奢丽之美,修葺后的补园相对奢华,其中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两处最为精致绮丽,至今流传。
    随着时代的步伐,拙政园也在经历着与人类一样的变迁,数度易主,极度荒废后重修,这时的拙政园已经不再是最初那青山绿水雅致风流的地方,而是混合了许多不同审美观点、融合满汉文化的一座园林。后来又走过了民国时期巨大的变化,失修、倒塌、破损、焚毁,一代名园衰落至“狐鼠穿屋,藓苔蔽路”的不堪之境。直到1951年11月,拙政园经过文管部门重新修葺,院内一草一木务必按照原样修复,这才重新又回到了它最初的模样。
     (责任编辑:admin)